第四,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是人類史和文化相對論的結合。由於馬克思主義中辯證原則的存在,因此,在探討人類文化史的時候,馬克思主義人類學者也采用曆史方法與人類學文化相對論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態度。這一點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也早已有明確的體現。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並不是一種單線的、簡單化的進化原則的實現,而是對人類曆史的一種客觀觀察。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學的論述,常常被人誤解為對19世紀古典進化論的直接承襲以及社會進化框架的複製,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一種偏見。實際上,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僅探討了人類過去的模式,還探討了在不同環境和文化傳統之下社會運作的特點。他們及他們的追隨者,對“亞細亞生產方式”的廣泛探討,充分地表明了在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中,相對論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第五,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將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在人類學研究中也充分重視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它一方麵重視理論的建設和資料的收集,另一方麵重視把研究的東西和得出的規律,應用到實踐中去。換言之,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既重視人類學理論的研究,又重視人類學的實際應用。馬克思主義者的許多觀點和理論,一經發表,就在實踐中接受檢驗,並根據實踐經驗和曆史發展不斷完善和更新理論。例如,恩格斯的《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完成後,就用來進行工人教育並指導工人運動,在革命實踐和曆史發展過程中驗證其理論的正確性。

    第六,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堅持對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的批判吸收與科學創造相結合的科學態度。馬克思主義不是固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封閉體係,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理論也同樣以其先驅者和同時代的理論學說中有價值的成果為理論前提,同時進行批判吸收和科學創新的,這充分體現了理論研究的繼承性、連續性和發展性。在“人類學筆記”中,馬克思為發展唯物史觀先後研究過以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為代表的人類學大量著作,寫下了數以萬計的人類學筆記,他尤為注重對同時代的最新成果的研究,這些理論成果成為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直接理論來源。更為可貴的是,馬克思在晚年“人類學筆記”中,對前人和同時代理論學說中的成果既沒有全麵否定,也不是全麵吸收,而是把批判地吸取與科學地創造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得出自己科學的結論。例如,馬克思對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的結構以及兩種生產理論的改造,他對柯瓦列夫斯基和拉伯克著作中歐洲中心論的批判,以及他對梅恩關於國家唯心主義觀點的批判和對國家起源及其本質的科學表達,無不是如此。

    以上,我們從六個方麵概括了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及特點。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關於人類曆史發展和人類社會解放的革命學說,它在許多方麵與人類學相互交織相互融合,因此,對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思想加以梳理闡發,對於推進當今的人類學研究,促進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建設和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