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堅持從整體上把握社會主體人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同時它也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分支。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作為唯物史觀的一部分,是與整體存在聯係的,它與唯物史觀其他組成部分也是互相滲透融合、互為前提和根據,從而構成內在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整體。因此,一旦割裂二者的關係,就不能揭示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及其每一個原理的全部內涵和意義,更不可能對其作出科學的表述。從性質上看,馬克思主義人類學是關於社會主體人和人類社會的整體哲學,它從哲學高度對人和人類社會進行整體性探討,而不是關注某一個別觀點。從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研究的對象來看,它也是對整個人類所創造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體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的。它的理論內容雖然融會著各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但並不是原封不動地機械地將各門知識湊合堆積在一起,而是圍繞人類的起源、存在和發展這一軸心展開的。馬克思晚年的“人類學筆記”中,無論他對史前社會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研究,還是對東方社會性質和特殊發展道路的剖析,都貫徹和體現了這種整體性原則。

    第二,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將曆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應用到具體研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及其規律的研究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人類學一直堅持“變遷”的觀點,相信社會曆史是不斷進步,不斷演化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家特別關注對推動人類社會曆史進步的動力的研究,他們認為社會變遷主要是由於社會內部經濟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變動引起的,這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已闡明得十分鮮明。晚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轉向對古老社會形態和人類婚姻血緣關係的演變即家庭史的研究,試圖聯係唯物主義曆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闡述人類兩性關係、婚姻關係的演進過程,母權製向父權製的過渡,家庭血親關係和財產繼承關係,氏族製度解體等這些人類學研究成果的意義。馬克思在探討國家起源時,就是以兩種生產理論為依據,從婚姻家庭形式的變遷到氏族的產生,以及由母係氏族到父係氏族以至崩潰,再到私有製、階級和國家的產生與消亡這一思路來進行研究的,而這一過程也是與人類曆史發展的客觀進程相符合的。可以說,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對人類學的最大影響,就體現在這種曆史觀的衝擊上。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研究中,“曆史”的觀念仍然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堅持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問題。在解釋社會變遷的動因時,馬克思主義采用的基本上是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人類學者看來,社會變遷雖然主要根源於社會內部“經濟基礎”的變動,但也不排除社會與外部接觸以及社會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作用。在實際研究中,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對“經濟基礎”之外的因素也給予特別關注。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明確製定了“物質生活條件”(指社會存在)的科學概念,同時說明地理環境(地質條件、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等)也是影響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基本因素之一。人類的生產力越低下,地理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所起的作用越大,隨著人類社會曆史的前進,生產力的提高和私有製以及階級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才逐漸被物質資料的生產所取代,這也是與兩種生產理論相一致的。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這種辯證特點,不僅體現在解釋曆史發展的動因上,還體現在對人類本性及社會本質的看法上。馬克思主義反對資產階級對人類自私本性的過分強調,最終導致人性的異化,但它同時也不讚成忽視人的生物本性的傾向。因此,在論述到人類的理想未來——共產主義時,它把這個未來的實現,看成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解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