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曆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認識、分析宗教的本質,揭示宗教產生的起源與存在的根源和發展的規律與消亡的條件及其社會作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產生以及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曆史時代背景,它所包含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實踐原則反映出了濃厚的時代特點。通過對這些背景的考察,能夠更好地了解、認識和分析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於指導我們今天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形成的社會背景

    16世紀後的歐洲,經過宗教改革的激蕩,人文主義的啟迪,啟蒙運動的洗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宗教統治一切的時代逐漸沒落,而教會喪失世俗權力的格局日益鞏固。到了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在歐洲興起,注重經驗科學,張揚理性之風成為歐洲大陸的新氣象。當時,在馬克思、恩格斯所在的德國,除了在經濟上和行政上進行了改革之外,在對待宗教問題方麵也推行了寬容的政策,於是,世俗社會充滿了自由的氣氛,宗教團體內部也有一種世俗化傾向,甚至在教會內部還發生了從理論上抨擊羅馬教廷的事件。此外,還有一些宗教界人士對基督教的教義、聖經甚至對耶穌其人進行了激烈的批判。教內外這種自由寬鬆的氣氛,再加上英法最新思想的傳入,使18世紀後的德國思想界充滿了理性主義和情感主義,在這種時代精神的主旋律中,傳統的宗教,不論是其教義、教條、教會都逐漸退色。而在19世紀前後的德國,思想界更是異常地活躍和多彩,一大批人類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如康德、施萊爾馬赫、黑格爾等都在這個時期相繼而出。同時這個時期的思想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對基督教進行無情的哲學批判。在19世紀中期公開批判宗教的鬥爭中,青年黑格爾派站在前列,他們中有施特勞斯、鮑威爾、費爾巴哈等。當時的德國,階級關係比較複雜,宗教在當時仍然占有意識形態主流的地位,傳統的政治、法律、道德以至整個社會都是以宗教作為其精神支柱的,並且由此而獲得了不可動搖的統治權。在當時的德國,宗教和政治是矛盾最激烈的兩個領域,但是政治矛盾在當時表現的沒有宗教矛盾激烈,所以主要的鬥爭就轉為反宗教的鬥爭。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認識到了無產階級自身處境的根源,意識到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必須推翻私有製度,這是他們為自己確定的目標和任務,而對宗教的批判,隻是進行這一目標的前提。

    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形成的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並非天生的無神論者,他們的思想總體的形成經曆了從青年黑格爾派到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他們在宗教觀的形成上,則經曆了從有神論到啟蒙無神論再到曆史唯物主義無神論的過程。他們從青年時代起,就積極地參加了當時德國青年黑格爾派對宗教神學的批判。對宗教所做的理論研究,是他們全部理論活動的起點,對宗教神學的批判是他們對社會批判的前提。他們的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活動,首先是從宗教批判開始的,他們在哲學世界觀上的轉變,也首先是在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哲學家的影響下,以其宗教觀的轉變為起點的。

    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出版,該書揭穿了黑格爾的哲學體係的唯心主義性質,並且對宗教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認為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人,而是人按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上帝。這標誌著德國宗教批判運動的哲學基礎從過去的唯心主義轉到了唯物主義,因此對馬克思、恩格斯也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構成了他們從黑格爾自我精神的唯心主義轉向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