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改革的深化與鄧小平理論體係的形成。“十三大”以後,黨領導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形成了改革和發展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在前進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過高和經濟秩序混亂。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及隨後西方國家所謂的“經濟製裁”也使我國的改革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不久又發生了震驚世界的蘇東劇變。麵對國際國內複雜艱難的局麵,中國經受住了考驗。20世紀90年代以後,鄧小平理論又有了新的重大發展。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了“全黨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和基本實踐”認識的12條原則,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更加係統化、具體化,更加明確地回答了什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1992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作了總結,明確回答了多年來困擾和束縛我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這對於黨的“十四大”全麵係統地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並進行新的概括起了特殊的作用。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了“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一概念,並對它的科學體係作出新的科學概括,使之成為完整的科學體係。

    (三)鄧小平理論是一個科學體係

    看一個理論是不是完整,主要看它有沒有一個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有沒有貫穿始終的主線,有沒有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基本觀點,有沒有起支撐作用的理論基石。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恰恰具備上述這幾方麵的條件。

    第一,鄧小平理論有一個始終圍繞的中心問題,即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是這個理論所要回答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問題。在搞清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是貫穿這個理論體係的核心內容和主題。

    第二,鄧小平理論有三條貫穿始終的主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貫穿這個理論體係的思想主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每一個方麵的內容,無不滲透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這個理論體係中的任何一個理論原則、理論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都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實事求是地研究新理論、解決新問題的成果,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晶。可見,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是這一理論的精髓。生產力標準理論,是貫穿這個理論體係的主線。如果把這個理論體係比喻為一座大廈,那麽,生產力標準理論就是這座大廈的奠基石。生產力標準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踐標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深化和具體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各個主要內容,都是以生產力標準作為立論的基礎、依據和前提,弄懂了生產力標準理論,也就掌握了深刻理解這一理論體係的鑰匙。黨的基本路線是貫穿這個理論體係的政治主線。黨的基本路線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基本路線又是這個理論的政治靈魂和落腳點。基本理論隻有通過確立和貫徹基本路線,才能獲得可靠的政治保證,而不至於成為僅僅停留在理論上的東西,才能真正發揮其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作用,使作為理論形態的精神力量變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力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