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

    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理論從產生到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大體經曆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撥亂反正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的開辟。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重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曆史起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曆史起點。這次會議以後,撥亂反正工作全麵展開。在這個過程中,鄧小平於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初步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並且,鄧小平在講話中還首次提出“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國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命題,從而為我們黨根據中國國情,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學的思路。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全麵係統地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經驗與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這是第一次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作出的初步概括,表明我們黨開始形成一整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認識,正在開辟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命題。他說:“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第二,改革開放的全麵展開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輪廓的初步形成。“十二大”以後,黨領導全國人民繼續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麵。以全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城市改革開始提上日程,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這些都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視野,也促使黨在理論上不斷創新。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係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明確概括和全麵闡發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這就使鄧小平理論有了現實基礎和主題內容。“十三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一概念,並且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過程中,在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方麵的一係列科學理論觀點作出了概括,構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輪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