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分配關係是生產關係的反麵,對生產關係有強大的反作用。在一段時期內,我們黨由於對公有製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認識不深,對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也就理解不透。當“左”傾路線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時候,不僅按勞分配演變成“平均主義”,而且多種分配方式被作為資本主義的東西,一股腦兒被取消了。實踐表明,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並不矛盾。社會主義要求按勞分配,市場經濟要求多種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它們可以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對於分配體製改革,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為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在分配上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製度。他根據我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規律,提出了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張,並對解決分配不公、防止兩極分化等問題作了詳盡的闡述。這不僅克服了我們黨以前在所有製問題上的缺陷,而且糾正了在分配問題上的錯誤,因而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分配理論。

    鄧小平經濟理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經驗和改革開放時期新鮮經驗的科學總結,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當代中國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形成了一個嶄新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結構。鄧小平以曆史唯物主義態度,依據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而由生產方式形成特定生產關係的理論,實現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重點轉移,從研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方式出發,進而得出社會主義經濟應該是商品經濟的結論,並以巨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勇氣,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光輝思想。所有這些,都是對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突破,構成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從而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三、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準確把握時代特征,科學判斷我們黨所處的曆史方位,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勇於實踐,不斷探索,提出了一係列緊密聯係、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麽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思想;關於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的思想;關於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思想。這些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發展。

    (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生產關係的研究,始終是以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作為基礎的。同樣,馬克思主義關於各種經濟規律的認識,也始終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來把握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鄧小平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三個代表”第一個就是“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方麵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基本原理的堅持和繼承;另一方麵又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補充和拓寬,使之在新的曆史條件和新的實踐麵前具有一種新的思想內涵。

    首先,關於生產力的先進性。“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不是講“一般的生產力”,而是強調“先進生產力”,即強調生產力的先進性;同時,不是靜止地而是動態地考察生產力的先進性,即著眼於先進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曆史進程。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發達生產力的基礎之上。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如果說“先進生產力”是相對於“落後生產力”而言的,那麽作為我們奮鬥目標的“發達的生產力”之形成,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一個成果。由於“發達的生產力”之形成,需要一個不斷的“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的長期過程,因此,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和發展,同樣是不能停頓或中斷的,而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以不斷地為“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打開廣闊的道路。總之,“三個代表”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條,不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基本原理,而且進一步結合現代生產力發展十分迅猛的時代特點,突出了生產力發展自身的規律性及其對調整和變革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的長期性客觀要求。同時,正視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太發達這一現實,也有利於我們吸收、借鑒發達國家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如現代科技成果、科學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的生產組織形式等等,為我所用,使我國仍然存在的不適應先進生產力和時代發展要求的落後生產方式,逐步向著先進適用的生產方式轉變。

    其次,關於生產力中人的因素。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闡述“三個代表”的內涵時指出,“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我國工人階級,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力量。我國農民階級和其他勞動群眾,同工人階級緊密團結,是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並且把不斷提高勞動者及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視為“我們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要求必須履行的第一要務”。這就對生產力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做到了具體化或中國化,從而顯示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此外,江澤民同誌在論述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時,針對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生的新變化,指出,諸如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這些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其他事業作出了貢獻。他們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和解放軍指戰員團結在一起,他們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也是對生產力中人的因素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新的嚐試。

    第三,關於科技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一百多年前曾指出,生產力裏麵也包括科學技術在內。鄧小平根據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闡述“三個代表”的內在涵義時,在此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指出科學技術不僅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實現我國跨世紀發展目標,必須大力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科技創新是提高科技實力的中心環節。”這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賦予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又一新的含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