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革命論與革命階段論的統一,因此不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正確區分曆史階段具有決定性意義。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時候,既批判了放棄領導權的右傾錯誤,又批判了“畢其功於一役”的“左”傾錯誤,因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順利地打開了社會主義的大門。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我們在經濟工作中的失誤都與主要矛盾的認識錯誤有關。由於把階級鬥爭看成是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矛盾,因而否認發展生產力是中心任務,導致了一係列“左”傾錯誤。而主要矛盾的認識錯誤則根源於發展階段的認識錯誤,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性和特殊性。鄧小平正確分析了失誤的根源,科學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他指出,我們目前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由於生產力比較落後,因而還隻是處於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在這個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這是中國的基本國情,是製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客觀依據,也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二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和反複提出了一個基本問題:“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他從社會主義優越性問題出發,反思社會主義的本質,目的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要求,從而建設一個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讓人民滿意的合格的社會主義。他經過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長期思考,對社會主義本質問題作出了科學概括,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概括地說,社會主義的本質包括兩個基本的方麵:一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兩個方麵既講了社會主義的生產力,也講了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既講了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也講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目標;既講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也講了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既講了社會主義在客觀運動規律上的本質要求,也講了社會主義在主體價值目標上的本質要求。擺正了社會主義公正與效率的關係,找到了社會主義本質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契合點,發展了社會主義概念,即由對社會主義特點及原則的概括到對其本質的歸納。這是在深層次上對社會主義本質所作出的新概括,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對社會主義本質的重大發展。

    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盡管我們黨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比斯大林前進了一步,但在較長時期裏實行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把市場經濟看成是滋生資本主義的土壤,反對把糧、棉、油、煤等主要產品作為商品來生產。鄧小平根據商品、價格、市場和價值規律本身的基本屬性及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作用,吸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鮮明地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他指出市場經濟不存在姓“資”、姓“社”問題。這樣不僅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區分開來,而且認識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必然聯係,看到價值規律和價值增值規律仍然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形式。實踐證明,否定市場經濟,生產力發展就步履艱難,恢複市場經濟,生產力就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體係,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可見,鄧小平創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既是對以前我們黨肯定市場經濟的繼承,又是對否定市場經濟的批判,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

    四是改革與判斷改革開放根本標準理論。改革是鄧小平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中心任務,鄧小平對改革的對象、內容、目標、原則和方法等作了深刻的論述,提出了係統的改革構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認為改革的性質,就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社會主義的改革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革命,它不是改變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而是對各種具體體製進行的自覺變革。改革又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它不是對舊體製的修修補補,而是全麵的變革,就其廣度和深度而言,是一場新的革命;它是相對於第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而言的,其目的就是要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它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新事業,既有思想解放,觀念更新的問題,又有戰略設計、措施選擇,還會觸及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這樣,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改革的是非得失會有不同評價。鄧小平深感這個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於1992年明確提出了判斷改革開放是非曲直的“三個有利於”標準,即“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個根本標準不僅對人們解放思想,全麵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評判真理與謬誤的標尺。

    五是發展戰略理論。中國發展的宏偉目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鄧小平認為“發展是硬道理”,他為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製定了發展戰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基本綱領、政策、實施步驟。鄧小平把現代化目標由理論到實踐,由藍圖到實施,形成了發展戰略理論。他作出一整套重大的發展和貢獻:一是提出了從政治的高度認識四個現代化的新思路,他一再提出“四個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正確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及其表現形式。二是提出了分“三步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確立了小康水平的中國式現代化標準。這個發展戰略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核心,把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作為現代化的出發點和歸宿,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重大發展。

    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製結構和分配製度理論。建立合理的分配製度,對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加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帶領全黨認真總結了以往我國在所有製關係和分配製度上的“窮過渡”和“大鍋飯”的經驗教訓,通過調整所有製結構和分配關係,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鄧小平提出了所有製結構多樣化的思想。他指出,要在堅持公有製經濟為主體的同時,適當地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成分。在關於公有製實現形式方麵,他認為“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看用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從而突破了傳統理論認為公有製隻有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兩種實現形式的僵化認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