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快地使中國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鬥目標。但是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實現工業化,則是前人從未遇到過的嶄新而艱難的任務。要在中國實現工業化,首先遇到的是如何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的關係問題。毛澤東結合中國國情和幾年的實踐經驗,提出必須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關係。在諸篇著作中,毛澤東把這三者的關係問題提到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他多次強調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個實際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和輕工業的關係,充分重視發展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他指出,走中國自己的工業化道路,還必須處理好其他一些關係,如沿海和內地工業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係;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還要處理好建設速度、規模以及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例協調關係等等。

    建立單一公有製的社會主義還是建立多種經濟並存的社會主義,一直是有爭議的問題。早在建國前夕,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說:“在革命勝利以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還需要盡可能地利用城鄉私人資本主義的積極性,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向前發展。”同時還提出,建立國有經濟、合作經濟、私人資本主義、個體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等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毛澤東關於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為後來鄧小平健全我國的基本經濟製度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提供了實踐經驗。

    (四)關於生產力、商品經濟等方麵的思想

    關於生產力的理論。毛澤東早在《矛盾論》中就指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他在《論聯合政府》中又提出生產力標準,“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於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他又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係下麵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並號召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生產力理論,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並把中心工作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黨的基本路線。實踐表明,由於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生產力理論,才使我國經濟取得持續穩定的快速發展,才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關於商品經濟的理論。社會主義要不要保留和發展商品經濟,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曆了先消滅商品經濟、再恢複商品經濟的曲折過程。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針對取消商品生產的主張,毛澤東明確指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是違反客觀規律的,他們沒有區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本質差別,不懂得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利用商品生產的重要性。”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隻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的幾千萬幹部和幾萬萬人民,才可能建設我們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毛澤東還分析了保留商品生產的條件,他認為“兩種所有製的存在是商品生產的主要前提”。毛澤東對商品經濟的正確認識為鄧小平創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於按比例發展的理論。社會主義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在價值規律與價值增值規律的作用下,不僅要求單個企業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個別生產力,而且要求合理配置經濟資源、促進生產部門按比例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毛澤東雖然沒有在理論上認識價值規律的雙重積極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已意識到按比例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論十大關係》中的前五大關係,講的就是按比例發展問題,充滿著唯物辯證的經濟思想。例如在處理農、輕、重的關係上,毛澤東強調要走自己的道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過度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結果導致比例失調。毛澤東認為我們要避免蘇聯的錯誤,要發展重工業,“就要注重農業和輕工業,使糧食和輕工業原料更多些,積累更多些,投到重工業方麵的資金將來也會更多些。”這就科學地闡明了農、輕、重之間的辯證關係。此外,毛澤東還解答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央和地方等重大關係問題。後來,鄧小平關於沿海與內地的交替發展,開放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都是對毛澤東按比例發展理論的繼承和深化。

    關於按勞分配的理論。毛澤東十分重視分配問題,因為分配不僅直接關係到人民生活,而且反作用於社會生產。在分配問題上,毛澤東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比如要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的關係;要處理好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關係;處理好生產和生活的關係等。毛澤東在實踐中意識到按勞分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次批評了否定按勞分配的思想。在1959年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更是直截了當地批評了“誤認社會主義為共產主義,誤認按勞分配為按需分配,誤認集體所有製為全民所有製”,“否認價值法則,否認等價交換”的錯誤做法。毛澤東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上講話,強調人民公社必須以生產隊為基礎,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社會主義原則,反對平均主義和過分集中兩種傾向,對當時糾正“左”傾路線的錯誤起到了積極作用。

    毛澤東在領導經濟建設中也出現了一些失誤,這些失誤不僅有主觀上的偶然性,更有客觀上的必然性。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探索規律,犯錯誤在所難免。我們借鑒蘇聯的經驗避免了一些挫折,但是十分有限。因此,認真總結自己的經驗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和加快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方法。過去經濟建設中的失誤,是鄧小平創新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直接動因,曆史的借鑒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

    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全麵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科學地分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糾正了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理論誤區,正確地回答了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曆史性的課題,從以下幾個方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