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政治經濟思想形成於19世紀40年代。這一時期的社會特點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等主要國家已經建立了統治地位,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日趨尖銳。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已經日臻完善是其理論溯源。正是在繼承與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勞動創造價值的思想,創造了以剩餘價值學說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根據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中詳細而精確的闡述,可以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原則歸納為如下五個基本命題: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解釋社會經濟製度的變遷;在曆史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整體製約中分析個體經濟行為;以生產資料所有製為基礎確定整個社會經濟製度的性質;依據經濟關係來理解和說明政治法律製度和倫理規範;通過社會實踐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及規律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經濟是人類進行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指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製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這類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的關係。也恰恰是這種關係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這裏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經濟關係又是其他一切社會關係形成的基礎,而生產活動則是人類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基礎。馬克思創造性地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智慧地將勞動二重性理論寓於勞動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中。馬克思告訴我們,人類勞動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統一體,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勞動的二重性同時決定著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所以,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主要基石,它像一根紅線貫穿於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分析之中。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分析,闡明剩餘價值的生產秘密,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對立根源,毫不留情地使資本主義赤裸裸的剝削關係暴露於全人類麵前。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同時,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指出隻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條件下,社會主義才能代替資本主義,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為社會主義學說奠定了牢固的科學理論基礎。

    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成為指引國際“共運”史中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精髓,它吸收了各種經濟學派的合理成分,以科學、敏銳的思考,形成了這樣一個個相互關聯的經濟理論個體。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諦使世界經濟清晰的本質和未來的道路突現,並不斷煥發出耀眼的光芒。一代代後繼者們沒有固步自封,停留在馬克思原有的理論中,而是不斷地從中挖掘和創新,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人,他們不斷地以新的實踐、新的認識豐富和拓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