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太鎦子,蒲州戲子”是流傳於晉中地區的一句民謠。鎦子是錢的代稱,山西南部蒲州地區很早便以“戲窩子”聞名,在清代中後期最突出,湧現出一大批有名的戲劇演員。這句諺語不止說明祁太地方的富足,蒲州一帶的演員眾多,而且還道出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山西票號分莊遍於四海,眾票商經商均在千裏之外,孤獨寂寞的生活更使票商懷念自己的故鄉,在囊中充盈、生意興旺時,票商要請戲班到分號演出,用實際行動讓自己熱愛的家鄉戲走出三晉,邁向全國,從而使清代後期山西梆子戲頗為盛行。蒲劇的劇本很多,有戰爭戲《金沙灘》《會孟津》等,有鬥智戲《黃鶴樓》《空城計》;有宮廷戲《美人圖》《炮烙柱》;有愛情戲《白蛇傳》《西廂記》。有人為蒲劇的南路派編過順口溜,是說20部主要劇目共分上、中、下三本上八本:

    《盤陀山》上《紅梅閣》,閣內放的《麟骨床》,

    床上撐著《瑞羅帳》,帳內掛的《意中緣》,

    帳外掛著《乾坤嘯》,床上放著《十五貫》,

    床下藏著《火攻擊》。

    中八本:進得《梵王宮》,看見《摘星樓》,

    樓前一個《槐蔭樹》,樓後一尊《炮烙柱》,

    樓上塑著《春秋配》,頭上戴著《無影簪》,

    身上穿著《梅降褻》,手裏拿著《和氏璧》。

    下八本:男女均稱《忠義俠》,擇日舉辦《龍鳳配》,

    男贈女一幅《日月圖》,女送男一幅《富貴圖》,

    二人絕非《狐狸緣》,同跨一匹《火焰駒》,

    出了《寧武關》奔向《黃鶴樓》。

    既然是給關公唱的戲,那自然少不了關公戲了。山西人給關公唱戲,其扮相有很多講究,按戲劇的臉譜規定,給關帝塗紅臉,表示他忠心赤膽,參天大義。在紅臉上畫臥蠶眉表示忠厚威嚴;描丹鳳眼表現他智勇秀媚;掛五縷須代表關公成熟老練。還要在臉上描畫七個小黑點,一種說法是關帝曾打過鐵,火星濺到臉上燒了七個傷疤。另一種說法是關帝是天上的星宿火德星轉世,臉上自帶北鬥星圖案。在衣著上也講究要戴夫子盔,所謂夫子盔是他帶的頭盔和一般的帥盔不同,是專門為他設計的黃絨球,綠盔頭,還有特大的後兜,兩邊垂有黃絲穗和白腰帶,看上去英俊威風。因為關帝是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這頭盔就稱夫子盔。兵器也是特製的青龍偃月刀,馬鞭也是大紅色,當然是象征赤兔馬了。如果是文戲,還要備一本《春秋》。有趣的是關公戲演出的那些具體講究。誰要演關帝,登場前十日就要單室靜處,吃齋沐浴,不吸煙,不喝酒,也不能有房事。化好妝,正襟危坐,不得同他人言談,上場後關帝要儒雅穩重,微閉雙眼,山西各地供奉的關公像僅餘虛目。千萬不要輕易睜眼,因為關帝睜眼就要殺人。而演員要表演的虛目還不能真虛而無神,要蓄神聚氣,含威不露。關帝走動是龍行虎步,穩健凝重。更有趣的是,別人上場要自報姓名,而關帝卻自稱為關某,別人稱他為關公、君侯,就連他的對手敵人也稱他為關公,這種叫法似乎違背了曆史的真實性,但因為關羽在清代被尊為關帝,地位是至高無上的,為了尊崇就連唱戲時都會打破常情。還有一個趣聞,據說關帝臨出場時,戲班拉場人員還要在鬼門道燒一張黃表,保佑演出成功。有一回運城蒲劇團少燒了一張黃表,關帝武打正激烈時,青龍偃月刀一掄,後把柄竟然飛出去數丈,差一點傷了觀眾,嚇得戲班慌忙停戲,燒表後重演這出戲,才順利演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