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晉商是憑借政府為北方邊鎮籌集軍餉實行開中製而崛起的,明政府通過這一辦法的實施,既解決了北方邊鎮軍餉,又收到了鹽稅,而晉商也因此而興起。明代揚州鹽商中,晉商占主體是因為他們和政府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入清後,晉商在政治方麵的優勢依然沒有動搖,能達到與政府如膠似漆的程度。以山西票商為例,他們先從經濟上幫助窮儒寒士入京應考和走馬上任。儒士一旦考中,票號便利用其關係代為活動放任外官。這些靠票號從經濟上幫助走上官場的儒生,以後就成為與票號有特殊關係的官員,開拓期票號業務很多時候就靠這些人際關係網。對於在任的王公大臣,山西票號更是設法與他們交往,以圖他們能在生意上多加照顧,將公款私款的匯兌、存儲業務包攬過來。山西票號利用交結封建官吏擴大業務,以此謀取利潤。

    清代,晉商曾經推動了晉劇的繁榮,一方麵是為了聊解思鄉之情,另一方麵也是他們交接大官、拉攏生意的極好方式。晉商宴請尊貴客人一般到相公下處招待,相公下處就是旦角演員的住所。晉商經常在此結交王公貴戚,這裏酒席講究,招待殷勤,屋內布置精致雅靜,他們絕對不到妓館等下流交際場,因為這些地方高位者不敢涉足,晉商使盡其交結封建官吏的本領與官吏建立了互相利用的關係。

    積陋習 守舊攤 業亡人散

    近代西方國家商品湧入中國後,因為產品是機器製造,物美價廉,在同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商品競爭中自然占據優勢。如在恰克圖後期貿易中,俄商已經能用機器壓製磚茶了,晉商卻仍然是手工製造,不思向人家學習和引進新技術或購買新設備,結果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又如晉商對電匯和現代交通工具的重視和運用也很不夠,有些票號甚至在使用了一段電匯後,又“謹慎”地停下來。至於對現代科技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多數商人缺乏自覺和主動,他們把自己知識領域局限在一買一賣、一收一付的狹窄範圍之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