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帝乾隆微服私訪臨幸李記酒店,恩賜“都一處”虎頭牌匾,不亞於晴天響了個炸雷。酒店東夥一個個受寵若驚,連忙叩首謝恩,急呼萬歲,高高興興地手捧禦匾,掛於店中。眾人小心翼翼用黃綢把乾隆皇帝坐過的那把紅色羅圈椅蓋上,下墊黃土,奉若神靈。一瞬間,這個“寶座”身價陡增,任何人隻能瞻仰不得近“身”。從此“都一處”名聲隨之鵲起。

    乾隆皇帝去“都一處”喝酒賜名,“都一處”有“寶座”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北京城。親朋好友聞訊紛紛前來拱手相賀,眾商號也顯得格外“慷慨”,麵鋪賒麵、酒廠賒酒,油鹽店主也不甘落後以佐料相助。就連那些王公大臣、名門顯貴也附庸風雅屈尊而來,到店中一睹“寶座”,細細品味聞所未聞的馬蓮肉。隨著絡繹不絕的“食客”,大把大把的銀子源源流進了“都一處”的錢櫃。

    都一處以賣馬蓮肉、晾肉、花生米、玫瑰棗等小菜為主而起家的“都一處”酒店,在兩百餘年綿延發展中逐漸形成自己一套保證質量的嚴格店規和與眾不同的經營特色。李家各代掌門博采眾長,品種花樣不斷翻新。清末,都一處增添了燒麥,而且也添上了炸三角。他家的燒麥皮薄餡滿味好,有蔥花豬肉燒麥、有三鮮燒麥、還有蟹肉燒麥,“都一處”的燒麥不僅餡的味道好,而且皮的規格要求也很嚴。一個皮直徑三寸三,要擀成二十四個花褶。每四個燒麥用一兩三的餡、一兩三的皮。做到齊整勻稱,小巧玲瓏。都一處的炸三角,皮薄餡大,外焦內嫩。別家的炸三角都用肉皮凍製成,吃到嘴裏發硬糊口,而都一處的炸三角的餡是用瘦肉丁凍製成,吃到嘴裏鬆軟香嫩。如果說“都一處”的興起是“天”賜良機,頗具傳奇的話,那麽它曆久不衰的奧秘則在於求質保量的字號信譽。在《增補都門雜詠》一書中,李靜山賦詩曰:

    京都一處共傳呼,

    休問名傳實有無。

    細味甕頭春酒味,

    自堪壓倒醉葫蘆。

    “廣升店” 定坤丹 大內得來

    廣升藥店也是由山西人開的一家著名老店,出售的自製中成藥定坤丹,不僅在曆史上頗有名氣,直到現在廣升藥店牌匾仍然馳名海內外。中國的漢字中,乾代表陽,坤屬陰,定坤丹,顧名思義便是一種專治婦科病的丹藥。這種藥原來是宮廷藥品。清朝宮女一般是15歲入宮,25歲才能出宮婚配。長期的宮禁生活,使大多數宮女精神憂鬱,體力虛弱,身患經血不調之症。乾隆年間,宮廷太醫院集全國名醫修《醫宗金鑒》,同時擬出專治宮女經血不調的藥方,即定坤丹。但因這種藥方不能外傳,所以《醫宗金鑒》一書未收入。

    廣升藥店約創於明代嘉靖年間,本是太穀縣行醫的某大夫開辦,被當地地主杜氏侵吞後,又經改組,新增姚聚等人入股。當時,漢口是川廣藥材的集散中心,懷慶(今河南沁陽)是生地、山藥等藥材的主要產區,廣州是中西藥品的進出口岸。聚記的廣升藥店先後在漢口、懷慶、祁州、禹州、廣州等地設立分店,但由於經營不善,沒有特色產品,生意一直沒有多大起色。

    一日,廣升藥店門外來了個精神委頓、衣著襤褸的中年婦女,這婦人身子瘦削,臉上呈土黃色,雙目無神,一看就知道帶病在身。

    婦人坐在一把黑亮的雕花木椅上,眼珠子轉兩圈把藥店打量一番,這才有氣無力地說:“先看病,後抓藥。”

    藥店聘請的太醫吳守仁見婦人那樣,便主動過來替她號脈,又問了一些她的情況,然後替她開了藥方。不料,婦人接過藥方看看,卻搖搖頭,把藥方還給吳守仁。吳守仁不解其意,睜大眼睛望著婦人,又低頭看看自己開的藥方,眨眨眼睛,忍不住試探問道:“這位夫人,你是來看病的,為什麽不要藥方呢?難道這藥方有不妥的地方?”

    清代中藥堂婦人抬頭看看吳太醫,見他一臉忠厚,言語和善,告訴他自己是宮女,15歲就被選中入宮,開始長期過著一種淒涼的宮禁生活,精神無以寄托,十分抑鬱,年紀輕輕就患了經血不調之症,後來出宮後,由於體弱多病,一直未婚,隻與老母相依為命。老母去世後,她就孤身一人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