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門外雖是一塊經商的風水寶地,但當時前門外一帶有名的酒店飯館很多,像碎葫蘆酒店、致美齋飯館等,人人皆知。要在眾多名酒家包圍之中競爭談何容易。李記酒店必須做人家不做的生意,就是在人家沒開門時開門,人家關店門時繼續營業,每天早開門,晚閉店,以致大年三十也照常營業。

    按北京習俗,一進臘月在旗貴族、滿漢官員和有錢人家就開始置辦年貨。到了大年三十官府封印、戲樓封台、商號關門,一般人家也都合家團聚,絕少外出。往來行走之人,隻有收賬人和離家出走、東躲西藏的負債人,特別是在年三十的晚上,街上走路的一般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如《竹枝詞》中所說的“爆竹千聲歲又終,持燈討賬各西東”的要賬人;另一種是欠債人,在家待不住,隻得跑出來躲債。舊時的商販在除夕前要結賬還債,自古有欠債不過年的說法。如果在一年中生意不錯,到年底還債不難,但對於小商販而言,讓他們結賬還錢確實困難。因此,過年對經濟拮據的商人而言自然是個關口。所以,一進農曆臘月,這些人就提心吊膽,有的籌集資金還債,更多的是東躲西藏躲債。有的在鄉下親戚家躲,要是鄉下沒親戚的,隻能在寒冬時節的街上轉悠或在城裏找個地方躲起來。其中一些就到從不停業的李家酒店借酒澆愁。

    這年年三十夜大雪紛飛,前門的飯店都早早收拾東西,關門打烊,準備過年。李記酒店按老規矩年三十不過子時不關店門,照常營業,招待躲債的客人。李家店裏的顧客十分寥落,當時酒店樓上樓下有幾位喝酒的客人,有的衣帽不整,看得出是落魄之人,有的一邊喝酒一邊唉聲歎氣,麵帶愁容喝悶酒。快到子時時分,店裏的客人幾乎走光了,店裏正準備關門吃起團圓飯時,從店門外進來三個人,從穿著上看是一主二仆。主子身材修長,氣度不凡。仆人也是穿著上好的綢衣,看來不是一般的人。他們看到酒店仍在營業,走近門臉兒頓覺一股馬蓮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垂涎三尺。於是對夥計說:“滿北京城也就你們這家店開著門,我們三人趕路餓了,給我們來點吃的。”這時眼明嘴巧、聰穎靈慧的夥計忙上前笑臉相迎,熱情招呼,把三人引上二樓雅座吃酒。他們點了幾樣小菜,客人對可口小菜、醇香佳釀頗為讚賞,就問殷勤招待的夥計:

    “小二,你這店叫什麽名字?”

    夥計忙答道:“客官,我們這店小利薄,又沒有什麽名氣,開業至今還沒有字號。”

    那位客人感慨地說:“這時候不關門的酒店,北京城也隻有你們一處了吧?我給你題一個行嗎?就叫‘都一處’吧。”

    夥計連聲說好並找來一張皺巴巴的宣紙,磨好墨,客人隨即揮毫潑墨寫下“都一處”三個大字。告辭時留下一錠十兩白銀,夥計們千恩萬謝地送走了客人。

    時間飛逝而過,不覺正月將盡。蓋素珍和夥計們誰也沒把除夕之夜的事放在心上。一天,忽然來了十幾個太監,恭恭敬敬給李家酒店送來一塊橢圓形、四周雕刻蝙蝠圖案、用黑漆油飾的虎頭牌匾。匾上是皇帝親手書寫的“都一處”三字。這時眾人才醒悟過來,原來大年三十夜裏來店喝酒的那位“文人”就是當今聖上——乾隆皇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