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羊羔,拴牛犢,為做買賣獻殷勤。

    商號實現賒欠貿易,凡購買商品的旗民,須持地方官負責擔保並加蓋地方政府印章的銀票。銀票上寫有“父債子還,夫債妻還,死亡絕後,由旗公還”。這樣,大盛魁就不怕放債收不回來了。旅蒙商在牧區的商業活動獲取了巨額的利潤,積累了大量的資本。他們在蒙古牧區進行的銷售茶布等日用品和收購牲畜皮張貿易,是一項獲利很大的買賣,有的商品利潤超過成本的數百倍。如大盛魁商號總財產為3000萬兩以上,在極盛時期,蒙古王公和廣大牧民幾乎全是它的債務人,每年僅利息收回折合馬7萬匹,羊50萬隻。

    大盛魁能緊跟市場,銷售方式靈活多變。市場行情千變萬化,消費者需求也不斷變化,商業活動必須相機而動,善於調配顧客最需要的貨源,才能購銷兩旺。晉商信奉“生意沒有回頭客,東夥都挨餓”,晉商在蒙古經商的曆史有200餘年,在這200年中,蒙古人對晉商組織的貨物始終很歡迎,其中有一條經驗就是組織貨源有針對性,銷售方式靈活多變,在這方麵做得最好的是大盛魁。蒙古牧民以肉食為主,喜歡磚茶,大盛魁便自設茶莊,根據蒙古牧民的需要對茶葉進行加工,壓製成磚茶;蒙古牧民喜歡穿經久耐磨的斜紋布,大盛魁便讓織布的工場將布匹織結實一些,還按照蒙古牧民的習慣將布料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蒙古草原由蒙古牧民自由挑選;蒙靴、馬氈、木桶、木碗和奶茶用壺等是蒙古牧民和喇嘛生活的日常用品,大盛魁就按照他們的要求專門加工定做。優質得服務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蒙古牧民隻要見是大盛魁記商品,就爭相購買,常常是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經商達到“囤得應時貨,自有賺錢時”的水平,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能具備的魄力。道光、鹹豐年間,大盛魁的總號經理王廷相,由於經營有方,商號生意興隆。據說在一個時期,他大量購存白、藍綢緞。號內夥計都認為是冷貨,賣不出去,會造成巨大的積壓,表示反對囤積這些貨物。他卻力排眾議,堅持要存購。不久皇帝駕崩,全國上下爭相搶購白藍綢緞,舉喪戴孝,因此白藍綢緞脫銷,這時候大盛魁高價拋出這批庫存貨,賺得豐厚利潤。

    在大盛魁日進鬥金的時代,商號定下了一個人人都必須遵守的規矩:每年大年初一,大盛魁既不和同行聯絡感情,也不大擺酒席酬勞員工,而是全號上下員工要在掌櫃們的率領下麵對神像恭恭敬敬叩拜,然後再喝一碗稀粥。每逢年節,大盛魁都要在財神廟內,向財神像下的一條扁擔、兩條麻繩、兩個筐子叩頭,並以此為號規200年不變,意在紀念以貨郎擔起家的創業祖宗,告誡全號所有人不能忘了創業艱辛,要保持節儉。

    塞外走茶馬邊城晉商家

    在北部邊疆,晉商經營的茶葉貿易主要集中在蒙古。遠在康熙年間,駐庫倫經銷茶葉的山西商號就有12家,到乾隆、嘉慶年間增加到50多家,人數有6000多。清代後期,庫倫的旅蒙商號發展到400餘家,其中開辦茶莊的晉商有100多家,2萬多人。他們不僅向高原漢人和遊牧民族供應茶葉,而且還大量組織對俄出口茶葉,外貿規模越來越大。庫倫買賣城和東營子的人員與物資與日俱增。恰克圖買賣城,雍正年間設立商埠時,僅有幾家商號,至嘉慶初期成了60餘家。後來在道光時,茶莊發展到100家左右,全部是山西人經營。並且,在烏裏雅蘇台和科布多也有了進行國際貿易的旅蒙晉商商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