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征服噶爾丹後,在烏裏雅蘇台、科布多駐重兵,以“定邊左副將軍”駐烏裏雅蘇台,統轄外蒙及烏梁海諸部落,以“參讚大臣”駐科布多。烏、科兩地軍政人員需要大量的軍需和生活服務。為此,“大盛魁”的總號設在了烏裏雅蘇台,為清朝軍政人員服務。晉商信奉“不怕不賣全,就怕貨不全”,“大盛魁”的經營範圍,有句話叫“上至綢緞,下至蔥蒜”,漫漫駝路就是說無所不有,有買什麽的,“大盛魁”就賣什麽。據說,連清朝政府對外蒙的稅收、驛站費用的征收,都包給了“大盛魁”。鹹豐年間,“大盛魁”總號改設在歸化城。烏裏雅蘇台、科布多的店成為分號。“大盛魁”極盛時期,每年的貿易總額達1000萬兩銀子以上。歸化城市場上的幾種重要商品,都由大盛魁來做開盤行市,如果大盛魁的貨物未運進來,就必須推遲開盤。時稱:“大盛魁,半個歸化城。”有人形容它的資本之大,說用50兩重的大元寶鋪路,能從庫倫(今烏蘭巴托)一直鋪到北京城。

    “大盛魁”的買賣主要是駝運銷售。它把各省的特產和手工業產品,聚集在一起,運往外蒙各地以至歐亞大陸。大盛魁不僅有自己的駝隊,而且在百靈地及什勒格還建有兩個駝場,共養駝3000餘峰。運輸沿途經過駝場,將疲累的駱駝換下,換駝不換人,確保貨物及時到達,僅護衛駝隊的狗就有1200隻。在歸化城與“大盛魁”並稱的旅蒙商號,還有“元盛德”“天義德”,人稱歸化三大號。除這三大號外,還有中、小旅蒙商號三四十家。

    說起大盛魁的創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先說“財神股”,大盛魁商號在初創時,經營十分不順,一度幾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有一年大年三十,外麵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草屋頂上和樹上堆滿了厚厚的白雪,不少雪花還被寒風裹挾著從門縫刮了進來,直撲灶台上那盞油燈。別人家熱熱鬧鬧地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過大年,可王相卿、史大學和張傑三人哪有錢買肉、買麵吃餃子,三人正在發愁該卷鋪蓋回家還是另做其他生意。真的是年難過,“古破廟”日子更難過。史大學和張傑裹著一件破舊的羊皮襖歪倒在炕鋪上,眼睛直瞪著屋頂,皺著眉頭,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

    唯有王相卿似乎還能挺得住,他正不慌不忙地在燒火熬粥,那副神情好像是在山西老家過大年煮餃子一樣認真。其實,他們三人剩下的米已不多了,即使在這大年三十,家家都在放爆竹吃年夜飯的時候,他們也不敢吃幹飯,隻熬點稀粥來充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