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娃娃蛋,我娃娃親,

    我娃娃長大了走關東。

    深藍布,佛頭淨,

    蝦米海菜吃不清。

    長城周邊是當年晉商活躍的地區 先有大盛魁 後有包頭城

    入清以後,隨著清王朝對全國的統一,中原地區與蒙古地區的貿易較前有更大發展。山西由於地處蒙漢接壤地區,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大通道。晉商憑借這一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將其觸角伸向蒙古、東北以至國外,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山西平、祁、太為核心的商業網。清代,山西商人的旅蒙商占主導地位,許多著名的晉商家族就是從蒙古草原挖到第一桶金。旅蒙貿易成為晉商的一個重要的商業領域,清初著名的八大皇商都是旅蒙商。清代,政府將蒙地貿易特權交給晉商。“走西口”“闖關東”的山西商人憑借自己的聰明與才智,含辛茹苦地創造了神話般的發跡史。他們給廣大貧苦的山西人一個極大的啟示,那就是走西口、闖關東能圓發財夢。正是在這種夢想驅使下,從清初開始,山西人走西口、闖關東的隊伍越來越龐大,他們抱著不富不回家、小富也不回家的信念,在北方大漠、關東黑土地上闖蕩,養成了遷徙為常的商賈觀念。有一首《太原雜詠》就描述這一曆史情景為:

    北門北接雁門關,

    百貨貿遷時往還。

    腫背何來沙磧馬,

    駱駝銜尾過寒山。

    清雍正年間,政府開辟了中俄恰克圖貿易,晉中平遙、太穀、祁縣等地的商人從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采購茶葉等物,輾轉經河南、山西、河北、內蒙等地運至恰克圖。行程5000公裏,其中由江南茶區到張家口3000公裏,由張家口至庫倫1250公裏,由庫侖到恰克圖350公裏。南方運貨雇用驢馬和船,到張家口後改用其他運輸工具。夏秋兩季用馬牛運輸,冬春兩季以駝隊運輸。馬牛車以數百結隊,駱駝則往往上千成列。每15駝編為一隊,每10隊成為一房,每房有20多個趕駝人。一次運輸,數房相隨,駝鈴丁冬之聲不絕於耳。在買賣忙碌時,一次運輸有幾萬隻駱駝和牛馬車投入運輸。有人把這條從福建、江浙、兩湖諸省,向北至恰克圖、橫穿俄羅斯遠東到莫斯科及北歐諸國,長達萬餘裏的茶葉貿易商道,叫作“茶葉之路”,與兩漢時的“絲綢之路”並稱。駝鈴聲伴隨著山西旅蒙商人走了數百年的運茶路程。

    在千百萬旅蒙商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大盛魁”商號,它創辦於康熙年間,是清代山西人開辦的對蒙貿易最大商號。它最強盛時,有職員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二萬頭。大盛魁活動地區包括喀爾喀四大部,科布多、烏裏雅蘇台、庫倫、恰克圖、內蒙各盟旗,新疆烏魯木齊、庫車、伊犁和俄國西伯利亞、莫斯科等地,總號設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大盛魁”商號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經曆了二百餘年曆史。塞外草原大盛魁的創辦人,是三個隨軍貿易的小販。他們是山西太穀人王相卿、祁縣人史大學、張傑。康熙年間,費揚古部隊在殺虎口駐防,王、張、史最初在費揚古軍中當廚服雜役,也為部隊采買一些日用品,空閑時采集蘑菇之類挑到歸化城出賣。因為給費揚古部隊采買牛羊,與蒙古人交易,學會了簡單的蒙語和了解當地的風俗。在朝廷平定噶爾丹叛亂時,王、張、史三人肩挑貨擔,不辭千萬裏,奔走於大漠戈壁,隨軍貿易。他們以晉商特有的熱情服務、買賣公道站住了腳,生意十分興隆。清兵擊潰噶爾丹軍後,主力移駐歸化城後大青山,但部隊供應仍從殺虎口運送,王、張、史三人便在殺虎口開了“吉盛堂”商號,康熙末年改名“大盛魁”,這是大盛魁的創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