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許多商人仍然經營鹽業。山西太平縣王家是一家老字號,清朝初年由王泰來發家致富,此後家道殷富但仍屬於中等商家,資產為數萬兩。乾隆年間,其子孫王協中舉,王家開始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商家。王協中舉後恪守家訓,寬厚待人,不久,捐官授刑部員外郎。乾隆南巡時,王協承辦接駕差事,禮待和,寬待同僚,在複雜的官僚人際網夾縫中與人共處。由於官聲極佳,得到乾隆的賞識,取得“恩加十三級,晉資政大夫銜”,一躍成為大官。資政大夫有一個特點,亦官亦商,這意味著王協獲得經商的合法地位。他開始大展手腳,充分展現了一個商人後代的精明。在承辦河東鹽務時,用巨資買得河東鹽池的私賣股權,在兩淮地區以及揚州、蘇州、杭州、羅山等地都開設有王家鹽號,承辦鹽業運銷,每年獲取鹽利1000萬兩白銀,而王協經營的河東鹽業運銷,抵製了外商染指山西鹽務的企圖,維護了河東鹽業產權和稅賦收入,因功獲得乾隆封賞,王家七代都受到清朝皇帝的褒揚。

    明代山西鹽商的根據地之一——揚州城由於明清以來山陝商人多在淮揚販鹽發家,故一首《揚州竹枝詞》中說:

    襟淮抗海水泱泱,

    煮得飴鹽白似霜。

    商貿自饒三倍利,

    家家豚酒祭吳王。

    晉商發家的揚州明中後期,政府開中折色製度的推行,是晉商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契機。由於權要豪商對一般商人的排擠,中小商人已很難插足鹽業貿易,於是他們紛紛轉向其他行業,如絲綢、棉布、木材、礦冶、中藥材、茶葉、典當等,使晉商的經營向多元化發展,這些行業都是晉商積極經營的行業。

    此外,晉商經營的地域也開始由北方邊地遍布全國,達到“足跡遍天下”的程度。嚴慎修在其所著《晉商興衰記》中概括了晉商的活動蹤跡:“南則江漢之流域,以至桂粵;北則滿洲內外蒙古,以至俄之莫斯科;東則津京、濟南、徐州;西則寧夏、青海、烏裏雅蘇台等處,無不有晉商足跡。”由於經營的種類多、規模大,多元化、集團化的經營模式已逐漸形成,這為晉商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商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明代的發展,晉商作為一個地域商幫已完全成形。晉商經過明代二百多年的經營,積累了巨額的商業資本,成為一支財力雄厚、在全國商界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強大商業集團。當時平陽府、澤州、潞安府都有不少擁資數十萬,財雄天下的富商大賈。在國內商界隻有徽商可與其分庭抗爭,而在北方則名列首位。“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山右或鹽、或絲、或轉販、或窖粟,其富甚於新安,新安奢而山右儉也。”這是史料,足以說明明後期山西糧鹽商人的富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