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運籌 善取予 賺錢四方

    由於晉商多聚淮揚,有一首清代《揚州竹枝詞》中說:

    疋頭借出不辭忙,

    履泰花名本姓王。

    商夥一般能做主,

    馱來汾酒口嚐香。

    山西蒲州商人雖然走南闖北,到過五方都會,但他們致富多是從蠅頭小利開始的。明代王海峰一開始也西去秦隴,東往淮浙,南到巴蜀。但經過一段時間,他覺得這些地方經商贏利不多,便去長蘆鹽區。由於這一鹽區官吏顯貴、豪強士紳上下勾結,鹽業的運銷不能正常進行,商人紛紛離去。但王海峰認為經商就要采取人棄我取、人去我就的策略,長蘆鹽區正是可以大幹一場的地方。

    晉商院落王海峰到長蘆之後,先是低價收購一些鹽田,熟悉鹽區經營事務,了解該鹽區的運銷曆史,從中找出經驗教訓,然後向衙門提出了整頓鹽政、嚴禁走私的建議。剛開始幾封信都被當地的貪官扣押,王海峰就直接到那位官員家中去反映了這一問題,那位官員聽後,對當地貪官的所作所為大為惱火,馬上大刀闊斧地對長蘆鹽場進行整頓,鹽場的運銷又繁榮起來,鹽商又蜂擁而至,長蘆鹽區的鹽稅收入比過去增加三倍多,王海峰也成為這一鹽區著名的富商。明代大學士張四維說,王海峰動輒萬金毫不在意,其資產雄厚可想而知。嘉靖四十二年(1563)王海峰70歲時才離開商界返回故裏。

    方正的商宅富商李明性是明代山西曲沃富商。李的祖先曾經是金代進士,他排行老三,由於他哥哥李明善不善治理生計,父親又樂善好施,家境日漸拮據,明性不得已半途輟學,攜帶資本外出經商。李明性經商一直在陝西、甘肅一帶活動,他去的地方交通不便,往往要徒步行走,夏天頭頂烈日,冬天迎著寒風,一走就是數十裏,非常辛苦,但他不怕艱辛甚至連一個隨身仆人都不帶。他為人精敏,很善於經商,能根據市場變化、價格高低取舍購銷貨物,不幾年就大獲成功,成為西北有名的富商。

    他為人敦厚,對父母十分孝順,與哥哥相處和睦,對朋友同鄉誠懇仗義,有親友在經濟上發生困難時,他常常主動給予幫助,唯恐失於照應。向他借債的人很多,當借債人因貧困不能歸還時,他經常把債券交還對方,債務一筆勾銷。有人賣給他田宅時故意抬高價格,別人告訴他後,他也不去計較。他聽說族中有人放高利貸,就當麵責備,並撕毀債券,所以族中子弟都有幾分怕他。一次本鄉一少年偷了他的放錢小箱子,他發現後並未聲張,不久這一少年知道事已敗露,十分害怕,便連夜到他家認錯求饒,明性隻是教育他一通,勸他改過自新。其他行為不好的少年聽說這件事後,對自己的不良行為都有所收斂。他常常惋惜自己半途廢學,因此對子弟的讀書要求很嚴,後來他的兒子和孫子都考上了舉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