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世逵認為王玉峰模樣不惡,這次可能是一時財迷心竅,或許有其他隱情,相信他還會回來的。

    時間一晃幾月,一日,範世逵與幾個糧商在廳堂議事,忽見有個扛著包裹、蓬頭垢麵、衣衫襤褸的人跌跌撞撞撲進廳堂,一進廳堂就跪在那裏。範世逵一下就辨認出來是王玉峰,王玉峰一邊向範世逵磕頭謝罪,一邊痛說原因。原來,王玉峰確實偷了範世逵三百兩銀子,然後朝老家奔去,準備回家奉養老母。沒想到等他回到老家後,才得知老母三個月前已經去世。王玉峰認為是老天給他的報應,同時又念範世逵是個大善人,對他恩重如山,而自己恩將仇報,這一生也會良心不安。思前想後,他徹底悔悟,於是又返回河西來了。他身上的零花錢早已用光,但他不動那三百兩銀子,困了就睡在路邊,餓了就上門討飯,就這樣好不容易走到河西範世逵這裏。

    說到這裏,王玉峰將麵前的包裹解開,裏麵果然是白花花的銀兩。

    這以後,範世逵開始重用王玉峰,讓他幫著經營糧草。王玉峰覺得範世逵不僅給了他第二次做人的機會,還以“君子之風”肯定了他的人格,非常感激範世逵,對他既忠心又賣力,大有“湧泉相報”的意思。王玉峰這個人確實是塊經商的料,他很能幹,在範世逵的指點下,進步很快,不到一年,就成為範世逵的得力幹將,使範世逵糧食生意利潤倍增。

    明初,蒲州販運食鹽的商人大部分在兩淮、江浙一帶,經營滄州鹽的人少,即使有經營的,時間也比較短。展玉泉卻是一個例外。他的父親就是滄州鹽商,是個經商能手,做的生意都能贏利。明代,鹽業實行引鹽專賣製,商人憑官府頒發的鹽引到指定的鹽場支鹽,然後到指定地區銷鹽,不鹽場生產圖得越境。滄鹽的運銷地區是北直隸和河南彰德、衛輝二府等地。明中後期,滄州鹽區出現了私鹽入境,加上當地居民刮鹽堿自治土鹽,使滄鹽銷售減少,每年還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三四。當時經營滄鹽的商人大部分離開,隻有展玉泉的父親堅守下來,後來由他繼承父業。這時鹽場管理經過整頓和改革,出現了新局麵。經營滄鹽可以謀取大利,其他鹽商又紛紛雲集滄州,鹽商人數比過去增加十倍多,其中隻有展氏是世商,蒲州人都稱讚展父經商很有遠見。

    展玉泉為人精幹不失豪爽,又從小跟隨父親,對經營鹽業之道很在行。諺語說:“能打會算,財源不斷。”展玉泉辦事講求效率,精通算術,不計較小利。在做生意時先在心中打算好,然後決斷。經常是別人和他同時運輸的貨物,往往是他的先到目的地;別的商人和他同樣銷售的貨物,往往是他的謀利最多。盡管如此,他毫不吝嗇,樂於幫助人,他的錢財也往往比其他商人先用完。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