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跡本身的發展是如此,相應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也應如此。換言之,對任何一種文物古跡的維修保護,應根據其本身的特性及現存的實際情況,采取局部或整體加固措施,特殊情況下,為了使其更好、更長久地留存於世,也可改變其原有結構或材質加以維修保護,而不能教條地恪守“保存現狀”“原封不動”的所謂維修保護原則,否則,不是能夠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跡將滅絕於世,就是能夠較長久留存於世的文物古跡將在較短的時間蕩然無存。這絕非是無病呻吟或危言聳聽,前人保護文物古跡的舉措早已證明了這一點。眾所周知,唐代大雁塔之所以能夠飽經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而至今仍舊巍然聳立在古城西安,並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備受中外廣大遊客的青睞,就在於明代維修保護時在其外圍加固了一層磚。不難想象,如果明人維修保護大雁塔時完全采用我們今天“保存現狀”、“原封不動”的做法,那麽我們後人將無從看到大雁塔這一古塔傑作。再比如,20世紀80年代初,如果沒有西安市委、市政府和廣大市民齊心協力對西安明城牆的大規模維修保護,那麽保存至今的明城牆的殘破景象將是不言而喻的。

    事實上,在我國曆史上,前人在維修保護許許多多文物古跡時,都程度不等地根據文物古跡本身的特性和當時的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有益的創新措施實施保護,從而使許多重要的文物古跡得以保存至今而且還將繼續保存下去。

    三、“保存現狀”、“原封不動”的文物保護觀念割裂了主體與客體的聯係,是一種消極、被動的做法

    從主體與客體的聯係,尤其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性角度來說,“保存現狀”、“原封不動”的文物保護觀念隻強調作為客體的文物古跡的自然屬性,而忽略了作為主體的文物保護者的主觀能動性,嚴重割裂了客體與主體的聯係,使文物古跡與文物保護者處於相互隔絕、彼此孤立的狀態,文物保護者隻能眼巴巴地看著文物古跡一天天地遭受風吹雨淋、自然風化和人為的破壞而垂手而立,無所作為,始終處於消極被動的地位,就如同父母眼看著心愛的兒子被人痛打而不能解救一樣,人為地延誤或喪失了製止惡果出現的有利時機,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其消極、被動的作法。

    綜上所述,無論從中國文物的特性,還是中國文化發展的規律,或者是就哲學角度上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方麵來看,“保存現狀”、“原封不動”的文物保護觀念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思想觀念,嚴重地講,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它已經和正在而且還將繼續給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造成不良影響和危害。筆者籲請各級文物管理部門和有關文物考古專家及廣大文物保護工作者,應徹底改變這種有害無益的思想觀念,根據我國文物古跡的特性和現存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保護措施,真正肩負起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曆史文化遺產的神聖使命和曆史責任。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