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妮

    西安位列中國七大古都之首,但中國曆史上到底有多少個朝代在此建都呢?最初有人提出10朝、11朝,後又有12朝、13朝,甚至15朝、16朝之說,令人無所適從。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考證,以供大家參考。

    一、建都豐鎬的朝代――西周

    豐鎬位於今長安區灃河中遊兩岸的客省莊、張家坡、上泉村、鬥門鎮一帶,是西安地區第一個建都地點,建都這裏的朝代是強盛的奴隸製國家――西周(前11世紀~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紀,周文王乃“作邑於豐(灃河西岸)”;文王之子――武王(?~前1064年)滅商後,又在灃河東岸建立鎬京。豐、鎬二京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的兩個分區,灃水縱貫其間。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後一位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原來被幽王廢棄的長子――宜臼被擁立為周天子,即平王。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從公元前11世紀~前770年,西周在西安地區建都約300年。

    二、建都櫟陽、鹹陽的國家和朝代――秦國、秦代

    戰國時期,七國爭雄,秦國為了與魏國爭鬥,幾次向東遷徙都城。其中秦獻公於公元前383年更城櫟陽(今西安市臨潼區櫟陽鎮),即在櫟陽建立了臨時性的國都。

    在魏國的威脅基本被解除後,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把國都由櫟陽遷到了“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利諸侯”的鹹陽。後經秦惠文王、秦昭王、秦莊襄王到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完成了統一偉業,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秦鹹陽不隻是今天渭河北岸的鹹陽市的概念。雖然“鹹陽”最初的命名取自其位於“山(北山)南、水(渭河)北,俱為陽”的地理特點,但是作為日益強大的秦國和統一的秦代的都城,渭河北岸有限的平原麵積難以滿足統治者的需要。所以秦惠文王時,就在渭河南岸營造宮殿;秦統一次年(前220年),秦始皇又在渭河南岸營造了一座巨大的信宮,據考證,信宮事實上已成為皇帝舉行慶典、朝會群臣的大朝之所;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下令在渭河南岸靠近豐、鎬的上林苑中,營建新朝宮――阿房宮(今三橋鎮南巨家莊一帶)。阿房宮設計得規模宏大,氣勢磅礴,但工程進行到第三年(前210年),就因秦始皇駕崩而停輟。始皇陵覆土後,秦二世胡亥(前210~前207年在位)“複作阿房宮”。但不久就到了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軍攻入關中,秦朝滅亡,阿房宮的工程也不了了之。實際上,秦鹹陽的發展曆程反映了其從“山水俱陽”向“渭水貫都”發展的宏偉氣魄。

    從公元前383~前206年,從櫟陽到阿房宮,秦在西安地區建都共177年。

    三、建都、遷都、被迫遷都、逃亡漢長安城的朝代、政權和皇帝――西漢、新莽、更始帝、赤眉帝、東漢獻帝、西晉惠帝、西晉湣帝、前趙、前秦、西燕、後秦、北魏盧水胡農民軍、北魏孝武帝、西魏、北周

    西漢都城長安,名聞古今。東漢作為陪都繼續使用。之後,中國曆史進入了分裂割據、政權頻繁更迭的時代,漢長安城也走馬燈似地更換了許多政權。

    1.西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