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民傑

    唐長安、萬年兩縣是京畿地區的兩個重要縣域,縣治均設於長安城內,《舊唐書》卷三八《地理一》雲:“都內,南北十四街,東西十一街。街分一百八坊。坊之廣長,皆三百餘步。皇城之南大街曰朱雀之街,東五十四坊,萬年縣領之。街西五十四坊,長安縣領之。京兆尹總其事”。與城內的情況類似,城外西部大約西至灃水一帶由長安縣管轄;城外東部東至昭應縣、藍田縣的西界由萬年縣管轄。城南地區南至終南山大約也是以都城為界,西部由長安縣管轄,東部由萬年縣管轄。由文獻記載可知,長安城內的居民區稱為“裏”或“坊”,城外則稱鄉,鄉以下有裏,更小單位為村。

    關於唐長安、萬年兩縣的鄉裏情況,武伯綸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已經作過考證,90年代編輯出版的《西安曆史地圖集》中專門有一幅《唐長安縣、萬年縣鄉裏分布圖》(以下簡稱《武文》、《圖集》),其中涉及長安縣的鄉約32個,萬年縣的鄉約41個,但對村的情況涉及較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曆史文獻和出土墓誌的資料再作以補充性的考察,以求對這一問題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長安縣的鄉村

    關於長安縣的鄉村,《武文》雲有30鄉,分別為:龍首鄉,有興台裏、龍首裏、未央裏、龍安裏(《圖集》有石首村);龍門鄉,有懷道裏;承平鄉,有小劉村(《圖集》有靈安裏);青槐鄉;萬春鄉,有杜永村;居德鄉(《圖集》有崇征裏);義陽鄉(《圖集》有安化裏);永壽鄉,有薑村;永平鄉,有靈安裏;豐樂鄉;豐穀鄉,有史村;豐邑鄉(《圖集》有龍台裏);孝悌鄉,有程劉村;清官鄉(《圖集》有遵善裏);清化鄉;高陽鄉,有小梁村;靈台鄉;龍泉鄉(《圖集》有金光裏);居安鄉;禮成鄉,有洽恩裏;修仁鄉;合郊鄉,有修福裏;渭陰鄉;司農鄉;大統鄉,有居賢村;禮泉鄉;華林鄉;苑西鄉;善政鄉(《圖集》有布政裏);同洛鄉(《圖集》有安寧裏)。另據《圖集》長安縣有昆明鄉;福陽鄉,有陽原裏。

    除上麵提到的鄉村外,長安縣的鄉村還有:

    1.長安縣有安國鄉

    永徽時期(650~655)《安萬通墓誌》稱其“葬於城西龍首原”,該墓誌出土於今棗園村西。誌文末尾有“永徽五年(654)十二月一日,長安縣安國鄉普寧坊”語,“普寧坊”乃長安城內坊名,為最西一列北起第二坊,與開遠門緊鄰,今棗園村即在開遠門外,誌文中將安國鄉與普寧坊聯稱,或許安國鄉指其葬地,而普寧坊指其宅第所在。雖然此問題仍可研究,但據此已知,長安縣有安國鄉。

    2.長安縣有布政鄉

    大中時期(847~859)《仇文義妻王氏墓誌》稱葬其於布政鄉大郭裏,都門之西五裏而近;貞元時期(785~804)《何文哲墓誌》稱葬其於布政鄉大郭村龍首原。何文哲墓誌出土於今西安鋼廠附近。據此可知,布政鄉當在金光門外,布政鄉有大郭村,距長安城約五裏。《圖集》於延平門外有布政裏,但無布政鄉名。據上述墓誌資料可知,大郭村又稱大郭裏。

    3.長安縣有歸化鄉

    《杜道願墓誌》中有:“雍州長安縣歸化鄉故人杜道願,柱(住)蒿口南頭第四家,故立銘記。顯慶五年(660)二月廿三日”。據此可知長安縣有歸化鄉,“蒿口”亦當為一村或地名。

    4.長安縣有弘政鄉

    據神功二年(697)《大周雍州長安縣弘政鄉遊擊將軍王伏生?(銘)》可知,長安縣有弘政鄉。

    5.長安縣有神泉鄉

    據《張通墓誌銘》,張通以麟德二年(665)卒於私第,即以其年與妻王氏合窆於神泉鄉馬祖之原。按:長安城東有龍泉鄉、馬祖原。此神泉鄉或為“龍泉鄉”之誤。《馮朝光墓誌》稱其葬地為“馬祖原”,該墓誌的出土地點在今西安南郊的山門口鄉響堂村,為確認馬祖原的大致位置提供了依據。

    6.關於長安縣龍首鄉

    長安縣龍首鄉有祁村。幹符時期(874~879)《郭宣墓誌》、鹹通時期(860~873)《翟慶全墓誌》等,都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首鄉祁村。祁村屬龍首鄉未央裏。大中時期(847~859)《劉繼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城西龍首鄉未央裏祁村白帝壇西南隅三百步”,由此可知,白帝壇亦在祁村附近。《長安誌》卷十一《長安縣》條:“白帝壇亦在縣西一十裏開化門外”,“夕月壇在縣西一十裏開遠門外”,“雨師壇在縣西一十裏金光門外”。文中的“開化門”當為“開遠門”之誤。據此可知,郭城西有白帝、夕月、雨師三壇,就其具體方位而言白帝在北,夕月居中,雨師在南。至德時期(756~757)《王?墓誌》稱葬其於“國城之西,中壇之南龍首原”,此中壇當指開遠門西十裏的“夕月壇”。翟慶全的墓誌出土於今土門村南,另外,出土於今小土門村的《師弘禮墓誌》亦稱葬其於龍首原祁村。由此可知,祁村約在今大土門村與小土門村一帶,即唐開遠門之外,而夕月壇與白帝壇相距不遠。祁村或許又稱“岐村”。大曆時期(766~779)《元環墓誌》稱葬其於“龍首鄉岐村南”,該墓誌出土於今環城西路南段,當與祁村相近。

    另,祁村也有祁村裏之稱。元和時期(806~820)《李君妻王氏墓誌》稱葬其於龍首鄉祁村裏。

    長安以龍首為名者較多,除村、鄉名外,還有如龍首渠、龍首池、龍首殿、龍首山、龍首原等,均源於對自然地形的稱謂。《長安誌》卷十二《長安縣》:“龍首山,在縣北一十裏,《三秦記》曰:龍首山長六十裏,頭入渭水,尾達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可六十丈,土赤不毛。秦時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括地誌》曰:今案,山首在長安故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宮殿,鹹已煙平,其餘即今宮城之太倉以東是也”。關於唐時的長安城,《新唐書》卷三七《地理一》:“京城前直子午穀,後枕龍首山,左臨灞岸,右抵灃水,其長六千六百六十五步,廣五千五百七十五步,周二萬四千一百二十步,其崇丈有八尺”。僅以鄉名而論,長安縣、萬年縣均有龍首鄉。

    長安縣龍首鄉有田門村。鹹通時期(860~873)《張叔遵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首鄉田門村”。該墓誌出土於今棗園村西,同時出土的還有《魏孝本墓誌》等。另,《魏文紹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首鄉田門村”,從誌文內容可知,魏孝本和魏文紹當有親緣關係,知此處當有魏氏祖塋。

    長安縣龍首鄉有小嚴村。大中時期(847~859)《史堵穎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首鄉小嚴裏,誌文中有:“小嚴村即開遠門外臨皋驛西南”。鹹亨時期(670~673)《韓寶才墓誌》稱葬其於“京城西布政原小嚴村”。寶曆時期(825~826)《杜日榮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首鄉嚴祁村。據《長安誌》載:“臨皋驛在縣西北一十裏開遠門外,今廢”。從誌文可知,小嚴村在臨皋驛西南,與祁村當為相近之村。誌文中的“嚴祁村”或許是兩村的聯稱,指的大約是兩村的中間地帶,亦或許是兩村之間的另一村名。

    另據誌文可知,小嚴村也稱小嚴裏,小嚴村所在地有布政原之稱。唐時長安縣有“布政鄉”,此名稱與布政原當有內在聯係。乾封時期(666~667)《王定墓誌》稱葬其於小嚴村北原,該墓誌出土於今棗園村東,可知小嚴村當在今棗園村南。

    7.關於龍門鄉

    長安縣龍門鄉所在地也稱龍門原。永貞時期(805)《米繼芬墓誌》稱葬其於龍門鄉龍門原,該墓誌出土於今土門村西。天寶時期(742~755)《何德墓誌》稱葬其於“龍門原”,該墓誌亦出土於今土門村附近,可知龍門鄉與龍門原之名稱有內在聯係。依據唐墓誌資料綜合分析,唐龍門鄉當在今土門村西邊,與土門村尚有一段距離。

    龍門鄉有石井村。鹹通時期(860~873)《楊玄略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門鄉石井村,該墓誌出土於今棗園村西北,可知龍門鄉的範圍已達此地。天寶時期《劉智墓誌》稱葬其於“國城西七裏龍首原龍門鄉懷道裏”。龍門鄉和龍首鄉相鄰,龍首鄉之名源於龍首原,龍門鄉之名或許與近郭城西門有關,但從有具體出土地點的墓誌情況來看,龍門鄉似較龍首鄉靠西。石井村亦有“石井店”“石井墅”之稱。《上黨郡夫人樊氏墓誌》稱葬其於長安縣龍門鄉石井村;會昌時期(841~846)《武自和墓誌》稱葬其於“京兆龍首原石井墅”。

    龍門鄉有欒村。會昌時期(841~846)《焦仙芝墓誌》稱葬其於“城西十裏龍門鄉欒村”,可知龍門鄉有欒村。顯慶時期(656~660)《段文政墓誌》稱葬其於“京兆欒裏村之原”,此欒裏村與欒村或為一村。

    龍門鄉有南漕村。據《丁承義墓誌》可知,丁承義於大和八年(834)終於長安頒政裏之私第,春秋八十有三。以其年葬於京兆府長安縣龍門鄉南漕村。“南漕”當指漕渠而言。

    與漕渠相關的地名還有“漕店”。《太平廣記》卷三二八引《異聞錄》:“貞觀中,長安城西漕店人,葬父母,凶具甚華”。

    臨皋驛在龍門鄉。天寶時期(742~755)《王守節墓誌》稱葬其於“臨皋驛之平原”;開元時期(713~741)《杜玄禮墓誌》稱葬其於“京城西開遠門外七裏臨皋驛前豫修磚塔所”,誌文中尚有“龍門鄉之□”語,由此可知,臨皋驛當在龍門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