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凱 王磊

    灞河是關中東部的著名河流,最晚在西漢時就建有灞橋。2000年7月,西安市灞橋區段家村農民在村西?、灞交匯處以北,今灞河東岸的河床上挖沙時發現水上建築遺址。該遺址位於今堤岸水平線下8米處,有大量古木構建築遺存。現存遺址由兩處組成:一處緊靠現河道東側,另一處在其東邊大水坑內。兩處遺址東西相距130餘米,南北寬35餘米,為木質榫卯結構。自2000年7月始,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分三階段開展工作,對該遺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調查、勘探,並對遺址的局部進行了試掘。

    一、調查與收獲

    段家村灞河水上大型建築遺址地處秦漢交通要道,與《漢書?王莽傳》、《三輔黃圖》、《水經注》、《長安誌》、《雍錄》等文獻記載的秦漢灞橋遺址及漕渠遺址位置大致吻合。由於該遺址麵積較大,結構複雜,加之試掘麵積有限。我們認為要確定其性質,除了深入分析遺址本身結構,還需要進一步確定該區域內的秦漢道路和漕渠的相對位置。鑒此,2001年1~3月,我們對該遺址東西兩側進行了古遺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關問題的調查。調查是在以漢城宣平門――段家村遺址――新寺遺址――灞橋區與臨潼區交界處的漕渠遺址為中軸線,南北延伸約4千米的範圍內展開的。在這一區域內,我們跑遍了每一個自然村,重點查看了地麵夯土遺跡、台地斷層處及挖沙取土地區,並對此認真勘察、拍照,將遺址具體位置在萬分之一等高線圖上逐一標明。同時走訪了當地村民,采集了各種標本,詳細登記了出土物。

    在漢長安城至灞河西岸之間,我們調查了青西村的宣平門遺址、北玉豐的清明門遺址、樊家寨的霸城門遺址、北李村遺址、閻新寺遺址、聯合村磚場東北斷崖處夯土遺址、袁樂村磚廠南端建築遺址、譚家鄉北十裏鋪村南漢代金餅窖藏等十餘處遺址,還調查了王前村劉進夫婦墓、薛家寨漢代墓葬區,魏家灣墓群、鄭王村墓群、徐家灣漢墓、帽珥塚漢墓、趙村漢墓、鄭家寺漢墓、西安紙板廠漢墓等墓葬十餘處。

    在灞河以東至灞橋區與臨潼交界處,我們調查了下橋梓口漢墓,新寺遺址,上雙寨漢墓,新築墓群,董家村廢昌陵遺址,油王村至洪慶堡之間的芷陽故城遺址、洪慶堡遺址及秦東陵區,陶家村至新合村之間的並渭漕渠遺址,千村建築遺址,棗園窯址,薜家夯土建築遺址,上雙寨遺址,蘭村建築遺址等。

    通過調查,我們認識到段家村水上大型建築遺址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距漢城宣平門9千米,西距漢新寺遺址3千米,東西一線,正位於過去人們認為的秦漢時期東西大道上,是出入漢長安城東麵的必經之地。周圍秦漢遺址、墓葬分布密集,涉及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這不僅使我們對灞河兩岸遺址、墓葬的分布情況及相對位置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新發現了幾處重要的遺址,如北李村遺址、城運村南北向古道路遺址、袁樂村夯土遺址、張千戶村至徐家灣之間的古河道遺址等。此外,對曆來爭議較大的新寺遺址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確定其時代上限應為西漢,但是否為文獻記載的魏晉時期的霸城遺址尚須做進一步的工作。

    二、勘探與收獲

    為了進一步弄清遺址的性質、結構及其與周圍古遺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關問題之間的聯係,根據有關專家建議,2001年2~5月我所組成專項調查勘探隊,對該遺址東西兩側的古遺址、古道路及漕渠等相關地段進行了勘探。勘探工作分三個階段,以5×5平方米為單位,中間另加一孔梅花點的方式探查。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