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灞河西岸

    鑽探範圍北起北辰村,南至帽珥塚,西到漢城,東至灞河西岸。鑽探麵積14(050 90)萬平方米,經過青東村、青西村、鹽張村、北李村、蔡家村、張千戶、河止西、西航公司、聯合村、鄭家寺、任家寨、伍家、袁樂村、下水腰村等自然村。共探查道路、河道各3條和遺址12處、古墓10餘座。先後有14人參加鑽探,走訪村莊30多個。

    在漢城附近地區,鑽探範圍西距漢宣平門500米(青東村以南),經鹽張村、楊家村、全家村到蔡家村。初步探明此區間東西、南北有大量淤積土,並夾雜細沙,距地表2米出現細沙層,很可能有古河流或水渠通過。此外,在緊靠現東西向公路的南邊發現古道路一條,西距宣平門500米。道路東西長300餘米、南北寬18米,距地表0.5米,厚1.1米。其下還有一層路土,厚0.4米、寬30餘米,再往下為沙層。種種跡象表明,這很可能是一條東西向的路土堆積,未向東延伸可能是人為或河渠破壞所致。

    在西航公司至灞河西岸發現古道路3條。其一為東西走向,長3000米、寬3米,距地表0.6米,土層灰黑,包含碳渣、灰燼等。由下水腰灞河渡口起,經任家寨、五家、西安紙板廠、車家堡、徐家堡到官大路很可能為民國前後的官一路,走向和現在的村級公路相同,部分壓在現在路基下。其二為東北、西南走向,長1000米、寬13餘米,距地表深0.6米,路土厚0.3~0.4米,土層分明,土質較為純淨,由團結村起,經塚珥王、汙水渠、帽珥塚土壕至鐵路西龍鋼廠東圍牆下。其三為南北向道路,在塚王村南、電石廠南圍牆外,長12米、寬3米以上,路土距地表0.5米、厚0.6米,南端中斷,似為衝擊溝或人為擾亂。

    在灞河西岸的漕渠長6500米、寬110餘米,河床寬90餘米,地表下0.8米處見河道於積土,3米以下見沙,經由北辰東南灞河古河道處向西緊貼高速路北邊,經河道村、溝上村,過汙水渠在聯合村西端繞大彎,斜向西航公司生活區東南,再拐彎順西航公司廠區部南,經張千戶到河止西村,向南拐向蔡家村、楊家村、城運花園人工湖西端,流經農科院到漢城附近。由於漢城附近的探察工作一度受阻,詳情有待進一步探查。

    2.灞河東岸

    勘探以段家村為起點,北到西王村、東王村、南至下橋梓口,東至漕渠村,勘探麵積150萬平方米,經由杏園、棗園、北舍、千村、上雙莊、下雙莊、西莊、三合社、半坡、倉門村等自然村。

    西起灞河東岸,東到新築,由於灞河曾幾次泛濫,大片農田被淹,探查工作出現一定難度,多數地域出現水浸土、淤土、膠泥土,路土很難尋找。故隻在灞河東岸探明古道路一條,寬約2米,距地表0.3米,路土堆積較薄,經杏園村、蘭村、上雙寨到新築街,為解放初期道路。

    此外,探明河道兩條。其一是灞河東岸的漕渠:東西走向,長5500米、寬80餘米,西起灞河東岸的西王村村東(距村西200餘米為灞河古河道,下為黑淤土),經東王村、三合社、深渡、半坡村延伸到萬盛堡,與《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所標明的並渭漕渠相連。漕渠表層下0.40米為耕土,其下為衝積土,距地表1.5米出現粗沙層,不見底(帶不上沙子)。三合社、深渡、半坡村情況基本一致,兩邊均為黑淤土,寬度不等,中間是80餘米寬的衝積土,見沙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