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遺址調查隊

    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西漢王朝的都城,其規模宏大,城垣雄偉,宮殿櫛比鱗次,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東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它與西方的曆史名城羅馬並稱為當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國際都會。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長安城遺址經曆了兩千多年的自然剝蝕與人為的損壞,使這座古老的都城遺址麵臨著被毀的危險,為了搶救這一曆史文化遺產,西安市文物局組織局係統的業務人員,成立了“漢長安城遺址調查隊”,於1994年11月對遺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實地調查與研究,為今後的保護、展示與利用提供了詳實的資料。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概況

    漢長安城遺址位於東經108°03~108°56‘北緯34°17’~34°21之間,即今西安北郊,地處平坦的關中平原,北臨渭河,西倚?河(見《漢長安城遺址位置圖》)。屬暖溫帶半濕潤性氣候,平均相對濕度在70%左右,年降水量504.7~719.8毫米,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

    漢長安城周長25.7公裏,城垣內麵積36平方公裏,(包括城西的建章宮遺址和太液池遺址,遺址保護麵積共65平方公裏)。城內的主要交通幹道是三條區級公路,尤西路和豐產路分別從遺址的中部和北部東西貫穿,鄧六路從遺址的西部南北貫穿,其餘皆為生產路。

    漢長安城遺址屬西安市末央區所轄範圍以內。遺址內共有3個鄉(即未央宮鄉、漢城鄉和六村堡鄉),58個自然村,54個行政村。總戶數10396戶,總人口42498人,耕地總麵積42664.45畝,村莊占地5198畝,人均耕地1.028畝。1993年經濟總收入4007.77萬元,人均收入943元。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40.

    建章宮遺址和太液池遺址也在西安市未央區內。遺址內共有6個自然村,3個行政村,分別屬於三橋鎮和六村堡鄉。總戶數1295戶,總人口5410人,耕地總麵積4093畝,村莊占地647.5畝,人均耕地0.757畝。1993年經濟總收入782.65萬元,人均收入1446.67元。

    漢長安城遺址內的東北部,利用西安市排汙渠作為澆灌水源,種植蓮菜麵積達4148畝。47個大小不等的魚池散布於遺址的各處,占地164.5畝。遺址保護範圍內現有鄉鎮企業128家,占地801.07畝,其中漢城牆內111家,占地674.07畝。這128家鄉鎮企業均未按照文物保護法及有關文物保護的政策法令依法履行報批手續。

    二、曆史沿革及管理狀況

    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都城遺址。西漢初年,高祖定都長安(公元前202年),以秦興樂宮為基礎,修建長樂宮。同時又令丞相蕭何興建了未央宮、武庫和太倉。漢長安城牆修築於漢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年)。西漢中期,漢武帝修建了桂宮和明光宮,在城西營建了建章宮,開鑿了昆明池,充實了上林苑中的各種宮觀建築。西漢末年,王莽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廟,重修了社稷,擴建了太學。東漢遷都洛陽,長安城被稱為西京。唐代漢長安城故址成了唐都禁苑。

    漢長安城遺址平麵略呈方形,四周築有夯土城牆。城外有寬約8米、深約3米的壕溝。因河道走向和原有的宮殿,使北牆和南牆曲折,故後人有北牆像北鬥七星,南牆像南鬥六星之說,又有“鬥城”之稱。城四麵各有3個城門。宮殿區集中在城的中部和南部,約占全城麵積的2/3.東市、西市工商業區在城的西北隅。城的東北角是普通居民區。城內的主要建築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明光宮、北宮和武庫等。城西有建章宮,城南有禮製建築群。

    1956年8月,漢長安城遺址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名勝古跡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東至郭家村,西至崎嶇河,南至大白楊、南窯頭、南河口,北至張家道口、席王村、西坡村。

    1961年3月,漢長安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同上。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正式公布了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範圍:

    重點保護範圍:漢長安城牆周長25700米;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宮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少府遺址東西120米,南北80米;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200米;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2米;樓閣台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製陶作坊遺址東西500米,南北200米製陶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15米,高9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