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保護範圍:城牆外延100米範圍內。

    建設控製地帶:南到大興路,西到崎嶇河,東、北同一般保護範圍。

    太液池遺址:西漢,位於西安市蓮湖區太液池苗圃。1957年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第二批名勝古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公布的保護範圍:太液池基址3600平方米。

    建章宮前殿遺址:漢代,位於西安市未央區高、低堡子村。1957年5月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陝西省第二批名勝古跡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35號文件公布的保護範圍:高、低堡子村。現存夯土台450000平方米。雙風闕遺址:東闕80平方米;西闕300平方米;神明台遺址麵積3600平方米,高10米。

    三、遺址現狀

    (一)城牆:由於漢長安城城牆的存在,使得漢長安城遺址保持了它的整體格局。在四麵城牆中:南牆和東牆保存較好,牆體逶迤不斷;北牆保存最差,有5/6的城牆已被挖毀,所餘1/6部分也多分散於民宅後院,挖掘、侵蝕破壞相當嚴重;西牆有2/3遭到破壞,特別是北段的六村堡至鐵鎖村之間,地麵已完全不見城牆痕跡。

    四麵城牆共12個城門。霸城門兩端牆體保存最好,夯土高達8.3米,門道位置明確。西安門、覆盎門、宣平門、洛城門、廚城門、直城門、章城門的門道位置也比較清楚。安平門、清明門、橫門、雍門的城門門址由於兩端牆體大麵積被挖,地麵上已不能明確確定它們的具體位置。四個城角中,西北角已毀,西南角保存最好,現存夯土高出地麵8.5米。東南角外側圍繞著汙水庫,雖有汙染,但也阻止了人為的挖掘,牆體仍高達10米。東北角牆體僅高4米,厚也隻有2米,現為民宅院牆,1994年西安市文物局對其內外兩側進行了包砌並采取了隔離措施,避免了進一步人為破壞。

    1.南牆:南牆在四麵城牆中保存最好,現存長度5873.3米。西安門至西南城角一段,牆體保存最好,一般高度均在5米以上,寬在7~10米之間,最寬處達15米,最高處達8米。

    南牆上共有缺口22處,主要為道路、水渠和堆存垃圾。李下壕村南缺口長達450米,牆體、牆基全被挖毀後作為汙水庫。

    南牆牆體上有7處被開墾為耕地,總長度為1220米,種植小麥、蔬菜等。

    南牆內外兩側和牆體上有現代墓2358座,主要分布於5處。

    2.東牆:東牆現存長度為4184.4米,一般寬5~9米,高3米左右,最寬處12米,最高處8.3米。南段保存較好。北段從楊善寨村北至東北城角保存差,最窄處不到0.5米。

    東牆上有缺口27處,主要為道路、水渠、耕地使用,北部有一段被村莊疊壓。

    北玉豐、東楊善寨、青西村皆依城牆建村,部分牆體已被挖毀,牆基作為道路或院牆,沒有房屋直接建於牆基址之上。龐馬村、三官廟村有房屋建在牆基之上。

    東牆內外兩側和牆體上有現代墓939座,主要分布於5處。

    3.北牆:北牆在四麵城牆中保存最差,現存城牆長度僅1399.7米,隻占原長度的1/6,城牆被挖毀處現為道路、村莊和耕地。

    三官廟、吳高牆、惠東、惠西、高廟、席王、席東、席西、曹家堡、關廟、相小堡、六村堡等12個自然村自東向西皆依城牆建村,現存城牆多作為民宅後院牆,常年挖掘、削蝕,再加上廁所、豬圈、汙水池的浸泡,對牆體危害十分嚴重。除高廟村北和曹家堡村北城牆保存相對較好外,關廟村地麵城牆已蕩然無存,其餘各村也隻保留一段或幾段城牆。

    漢城北牆有多處曲折,現存城牆殘段對反映其曲折的曆史原貌尤其珍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