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翰林院中有兩種猜測,其一,你在攬權,欲在數年之後北伐。其二,借子以自重,準備掀起文武黨爭。”

    大明朝的翰林院臥虎藏龍。日後的大佬楊廷和就在其中。還有梁儲、費宏。他們這幫人在一起閑聊,真能把張昭的意圖猜的七七八八。

    沒有人會認為張昭要謀反。

    張昭沉默的抿一口酒,道:“伯父,我隻想自保而已。至於北伐,我沒有那麽樂觀,數年之內大明朝的財政是無法支撐大軍滅掉韃靼人的。”

    王華是個厚道人,語重心長的道:“子尚,我相信你的話。但是朝中、京中有些人未必會。你在真理報上實名罵劉東山令很多人覺得你咄咄逼人啊。”

    張昭就笑一下,沒有置辯。他罵劉大夏幾句,在某些人看來就是咄咄逼人。那他去年底被一幫人圍攻,輿論大嘩,甚至張皇後都在吹風,這又算什麽呢?

    總不能一句“樹大招風”或者“改革深化觸犯到某些人的利益”就算完事吧?

    你做初一就不要怪我做十五。

    其實按照張昭的計劃,設立樞密院不必和兵部爭權。他本來是按照計劃中的第一步,先整頓武勳集團。他這一手是要削成國公、武安侯、定國公三方。別以為論道報搞事他不知道。而搞武安侯則是為金鳳的事出氣。

    這是意外所至。

    他前些日子邀請弘治皇帝來家中吃飯,遊玩。他意識到弘治皇帝對他的信任度還是非常高的。連他建議皇帝獨居養身體都沒有懲罰。而且,他還承擔著給弘治皇帝修建皇家園林的“重任”。

    所以,他才會順勢的提出要把兵部職方司和武選司劃到樞密院中。大勢在此,自然要盡可能的換取好處。當然,這對他,對弘治皇帝而言都是有利的。

    所以,本該“輕鬆”了結的事情發生變化。

    他公開“嘲諷”劉大夏其實是在帶輿論的節奏。試問“劉十策”有什麽臉麵和他爭武將的人事權呢?否則的話,他沒必要幹這種事。

    王華無奈的歎口氣,道:“劉東山目前不會退讓的。這關係到他的聲譽。局麵現在僵住,再鬧下去就會發展為黨爭。我是建議子尚你略退一步。

    樞密院保有你在戰時的權力。即你管轄的宣府、北直隸、大寧、東北五都司、其餘九邊的軍官選拔,你事後向兵部報備即可。而京營、十二團營、南邊各部還是要由兵部武選司來決定。”

    不得不,翰林們就是厲害。基本把張昭和英國公私下協商的權力範圍給劃出來。

    而對於張昭已經在軍中取得的權限,在大勝之後提出來的要求,他們還是“建議”予以承認。

    張昭略一沉吟,“劉東山會同意嗎?”

    王華心裏鬆口氣,道:“終歸要試下。他其實也是騎虎難下。子尚,人都是想做點事的。乞骸骨隻是一種手段而已。閣臣嘛,都是和稀泥的。”

    張昭給王華的一笑,舉杯道:“伯父,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