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早就知道如此。弘治十四年的大戰他是親身經曆者。數年間積蓄的倉儲都被平江伯陳銳、保國公朱暉耗盡。

    張昭道:“陛下,臣不動用國庫的糧草、銀子。隻需陛下將遼東都司劃撥給臣管轄,另外許臣便宜行事。臣便能積攢足夠的糧草。屆時,臣會上書朝廷,率新軍營出塞,滅掉朵顏三衛。”

    朵顏三衛,在明初時是大明的弟。寧王的封地就在大寧,轄朵顏三衛。

    永樂元年,太宗文皇帝撤大寧衛。流傳最廣的法是:朱四哥為酬功,將大寧都司的土地許給朵顏三衛。

    但是,明實錄和正在編修的大明會典都沒有對這一法予以確認。是不是就搞不清楚。

    但是,據聞朵顏三衛在土木堡之變中幫助也先,而且近年來時常寇邊。所以,其身份早就發生轉變。

    張昭在弘治皇帝麵前滿口“滅掉”朵顏三衛,弘治皇帝真沒覺得刺耳。事實證明,朵顏三衛就是欠抽。

    弘治皇帝想了想,道:“朕準了。此事,朕會與閣老們協商。還要稍待時日才有結果。”

    這件事涉及到軍事、移民、衛所、戶部。即便張昭不動用國庫,他仍需要和閣臣們商議後才能定下來。

    張昭躬身行禮,道:“臣謝陛下恩準。”

    他並不是在弘治皇帝麵前吹牛。隻增加負責遼東都司的情況下,沒有當地府縣的配合,他如何積攢征討朵顏三衛的糧草?

    明朝的衛所體係弊端重重,但是也並非一無是處。譬如,衛所屯田所得的糧食,都得上繳給國家。具體到北直隸、遼東現在的情況來,就是上繳給張昭執掌的後軍都督府。

    張昭要改革下衛所,釋放人口,促進工商業的發展,但他不會亂來。衛所製度在邊疆屯田還是有其可取之處。

    當然,他會修改明太祖時的規定。即便是軍屯,也不能搞成地租七分。這太誇張了。

    他的目的是用衛所這個舊瓶來裝拓邊這新酒。

    其實把衛所的名字改掉最好啊。但是,不用衛所,他如何名正言順的去管理呢?又得和文官們去打擂台。得不償失。

    …

    弘治皇帝聞言笑一笑,從書桌後站起來,看著張昭,感慨的道:“張愛卿,朕登基十五年來,無日不想著:不要愧對曆代先帝,勤政愛民,使得朝序清寧,民物康阜。卿之策能有利於國家,朕豈會不采納?”

    這話有一點剖析內心、陳述理想的意思。

    張昭對弘治皇帝的認知,也是幾經變化。作為一個穿越者,“弘治中興”不如雷貫耳,至少在曆史書上是學過的。這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國力強盛,下太平,人才鼎盛。

    而明孝宗朱佑樘在他的印象中就是“明君”。

    他剛穿越來時,還想著見一見開創弘治中興的明君、能臣。而他真正的和弘治皇帝接觸多了,對其評價直線下降。

    弘治皇帝以其勤勉、寬仁、正直,開創了一個屬於他的盛世。大明帝國在曆史的軌道上不斷散發著奪目的光彩。但是,作為皇帝,他並非完美無瑕。

    第一,弘治皇帝對張皇後的寵愛大於一切。寵妻不是錯。但縱容外戚張鶴齡為非作歹,這就很蛋疼。

    張鶴齡堪稱京中攪屎棍。張昭和張鶴齡打過幾次交道,給惡心的不行。

    第二,弘治皇帝雖然賢明,但他並無銳意改革之心。明朝很多很深層次的問題,並沒有解決。他更多的時間是在解決表麵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