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對弘治皇帝叫停國子監改革,心中有一些看法。更關鍵的事,叫停的原因是張皇後吹了枕頭風,他武將幹涉朝政。真是扯淡。

    所以,張昭當時氣憤之下,直接把希望寄托在朱厚照身上。反正也是苟三年而已。

    但隨後,他的看法再次改變。

    不久前,征收衛所土地贖買銀時,張昭單獨和弘治皇帝談一次。張昭服弘治皇帝保持沉默,他借其虎威一用,把權貴們欠的土地贖買銀給征收上來。

    這件事改變了他對弘治皇帝的看法。

    弘治皇帝雖然是個“裱糊匠”,但還是有把國事處理好、解決根本問題的想法。

    再加上此時。

    張昭大致上明白怎麽回事:你可以弘治皇帝沒有“遠見”,但他確實有想把問題解決,讓大明變得更好的意願。

    弘治皇帝並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那樣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自身的水平有限。這和其成長環境有關,充滿著黑暗和邪惡。但是,他願意聽取意見,任用人才。如果他覺得對大明有利,他會支持。

    關鍵在於如何“服”他。

    一個三十三歲的皇帝,執政十五年,有些思路是固定的。張昭之前還是太急。或者,他在弘治皇帝麵前聖眷不夠,還不夠熟悉,憑什麽三言兩語就要弘治皇帝支持他的想法?

    張昭心中略有些愧疚。

    平心而論,弘治皇帝對他確實不錯。他是成年人,不會認為“有功就賞”是理所當然。社會上,被人驅做犬馬,最終酬勞微薄的事一大把。

    弘治皇帝不僅公平的獎賞,甚至賞賜超出他應得的。

    張昭鄭重的躬身行禮,朗聲道:“陛下采納諫言,勵精圖治,古之明君不外乎此。如漢文帝,如宋仁宗。國家中興,乃陛下之功。臣願為陛下披堅執銳,掃平寰宇。”

    弘治皇帝禁不住笑起來。他不是那種雄烈的皇帝,笑的有點溫和,開口道:“張愛卿,朝中拍馬屁比你好的人很多。但做事如你這樣得力的卻很少。朕信的過你。你我君臣一起,讓大明變得更好。”

    “臣遵旨。”

    …

    …

    張昭麵聖之後,第二午後朝廷要開報禁的消息就開始在京中流傳,還有約法三章的條令。

    稍後,劉大夏的奏章被留中。內閣在另外一本請求開報禁的奏章上重新票擬,批紅之後,下發到六科,形成聖旨,頒布執行。

    針對真理報阻塞言路的輿論迅速的回落。

    京中大衙門、權貴,都在張羅著創辦報紙的事宜。早有準備的戶部郎中李夢陽率先打出旗號,創辦“文學報”。當今明朝文壇兩大派係。

    第一,李東陽的茶陵詩派。第二,就是李夢陽為代表的前七子的“複古”運動。各領風騷。

    隨後是在劉大夏、李東陽等人支持下由通政司延續原來的旗號:邸報。

    這一段時間,報社鎮那裏人來人往。印刷工人、記者、編輯、報童這都是報業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人力資源。

    國泰商行的印刷機,定價1000兩白銀一台,也在被下了二十幾台訂單。

    張昭在李幽代表李東陽來和他溝通將北直隸衛所往遼東移民的事宜後,他知道他在京城安逸的時間不多了。

    但是,他還有一件事沒有處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