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外的黑土地有多麽的肥沃,這基本不用。而中原之地早就被占滿。這些衛所士卒和其家屬,去中原也沒有活路。讓他們賣身豪門、地主為奴,更非張昭所願。

    就像張昭在順府和津衛兩地的試點,先挑選一部分士卒當兵,再分流,最後組建建築公司兜底,將這些多出的人口轉為工人。京城目前的繁華,和這些多出來的人口有關。

    張昭正要接著介紹在北直隸各地衛所廢除後,保障動員能力的都司(省)、衛所(府)兩級軍分區架構時,

    弘治皇帝笑著打斷張昭的話,“卿想要打朵顏三衛?朵顏三衛和韃靼人關係並不緊密。”

    張昭推動廢除衛所製度,又掌管著後軍都督府,直接負責這一塊。弘治皇帝並不關注張昭改革的細節。他相信張昭能處理好。他關注的是張昭新想法。

    張昭不急不徐的闡述道:“陛下,韃靼擁有騎兵十萬。可謂當世大國。大明與韃靼的較量不會一蹴而就。臣之前提出的大方略是一方麵。具體的操作,就是如大漢當年。

    不管朵顏三衛是否和韃靼關係密切。他隻要有犯境之意,就會牽製大明在遼東、薊州兩鎮數十萬兵馬。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因而,大明往東,先滅掉朵顏三衛。保障京師、遼東這裏的安全。更應該移民遼東,充實邊地,不許女真諸部作亂。

    往西,西征西域諸國,斷掉韃靼一臂。

    如此,臣率王師出塞,北征大漠,則定可滅此朝食。”

    如何滅掉草原諸部,漢、唐都曾作出示範。西漢先把西域諸國搞定,斷匈奴一臂,最終由陳湯出兵滅掉北匈奴。即喊出“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那位。終結這場百年大戰。

    唐王朝占據河西,先把朔方郡打下來作為反擊基地(就是河套地區)。兵精糧足之後,由名將李靖統兵十萬北伐,滅掉了東突厥。

    以新軍營的戰力,張昭其實完全可以采取唐朝的做法,先把河套打下來,繼而出塞滅掉韃靼。

    或者,走明成祖朱棣的路線,直接由宣府出塞,經興和城一線,橫掃王子在漠南的汗庭。

    但是,打贏戰役和滅掉草原諸部,占據其地是兩回事。唐王朝統治草原的時期,同樣是把西域收入囊中的。否則,僅靠安北都護府是不頂用的。

    所以,欲占草原,必先得西域。因為西域有大片的地區適合種地,擁有大量的人口。可以給中原王朝提供很大的補充。

    當然,如果科技發展起來,把鐵路一修,那很輕鬆的可以讓韃靼人跪著唱征服。不用管地形。

    …

    弘治皇帝還是信任張昭的軍事水平的。畢竟韋州大捷是土木堡之變後唯一斬首過萬的勝利啊!

    張昭的邏輯非常清晰。

    弘治皇帝認可,但是他對滅掉韃靼不感興趣。

    這並非他慫。而是張昭在他麵前陳述戰略,看似很輕鬆。但作為皇帝,他很清楚要調動多少人力、物力。大明的國力會被損耗一空。多少人的日子沒法過?

    這並非他所想要的大明!

    弘治皇帝道:“卿所言有理。但朕恐怕難以給你更多的支持。國庫中的糧食、布匹、銀子已經被消耗殆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