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釜底抽薪。劉大夏能成為弘治年間的名臣,水平、手段都是一時之選。

    …

    “哦?”

    弘治皇帝略感詫異。他以為張昭不會同意的。或者,讓步不應該這麽大。畢竟,掌握輿論權代表著權力。

    甚至,他內心裏也不願意同意。真理報掌握著輿論,和他掌握著,有多大的區別?

    朝中輿論是掌握在他這個皇帝手中,還是掌握在文官們手中好?這需要想嗎?

    “張愛卿,報禁一開,你有把握能競爭得過其他報紙?京中巨富者不在少數。”弘治皇帝詢問道。

    以他的看法,目前,創辦報紙想要成功,隻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即可。而京中從來就不缺乏有錢人。他這個皇帝都算是窮人。

    張昭知道弘治皇帝的是對的。

    若幹年後,外戚李園修建清華園,花費白銀幾十萬兩。再遠到崇禎年間,李自成拷打出7千萬兩白銀。所以,不要低估明朝京中權貴們的財富。

    但是,報紙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金錢啊!而是內容。

    張昭肯定的道:“陛下,臣有把握。國泰商行的印刷機,臣都打算賣出去。但劉尚書的提議,臣有部分不同意。報業出興,新生事物需要鼓勵其發展。臣希望保留真理報、論道報在六科廊房抄錄奏章的權利。畢竟,這兩份報紙是陛下允許創辦的。”

    其實,劉大夏他們想要控製報業、輿論,最好的辦法不是和真理報搞市場競爭。而是直接讓通政司對報紙內容進行審查。

    張昭不待弘治皇帝思考完畢,也沒藏著掖著,挑明道:“陛下,從長遠來看,報禁一開,必定會有各種奇談怪論。朝廷日後有設立審查機構的必要。

    臣創辦真理報時,曾和主編、記者們約法三章。第一,不得損害子形象。第二,不得宣揚、違背大明的法律、法規。第三,不得辱罵、誹謗朝廷三品及以上大員。

    報業新生,現在設立審查機構會損害其發展。但臣請陛下將此三點作為基本的報業守則頒布。違令者查封。”

    弘治皇帝執政十五年,張昭一他就明白。先放任報業發展,然後再立規矩。

    至於,報業發展的好處,那不是明擺著的嗎?禦史言官時不時的上奏章罵他這個子。謂之勸諫。等報業發展起來後,他的“生存”環境會寬鬆許多。

    事實上,近段時間言官們就很少找他的茬。

    弘治皇帝感慨的點點頭,溫聲道:“張愛卿有心了。朕會和閣臣、劉大夏談一談。此事你受委屈了。”

    弘治皇帝有心為大明做事,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但他從來都不是強勢皇帝。朝堂重臣劉大夏“擺明車馬”,他還是覺得有點棘手的。

    而張昭並沒有讓他為難。直接退讓一步,並把報業這個問題得清清楚楚。更是在報社中約法三章,不得損害子形象。他內心中豈能沒有感觸?

    張昭把事情的這麽清楚,主要是弘治皇帝待他確實不錯。前不久直接將他加官為後軍都督府都督。他沒必要去坑弘治皇帝。當即,神情略微“惶恐”(演技)的道:“臣不敢。”

    弘治皇帝擺擺手,微微沉吟片刻,道:“卿可願意去宣府負責邊貿城的修建?”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