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是否將燧發槍開發給百姓,無非是有兩個核心的擔憂點。第一,若被野心家用於造反怎麽辦?

    第二,日後槍械發展,其會造成大麵積的恐慌。最典型的就是白頭鷹家裏經常出現的美麗的風景。

    這兩個問題,張昭有自己的看法。第一點,燧發槍是必須要排槍擊斃戰術配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而排槍擊斃戰術的核心是什麽?紀律!

    它要求士兵無視戰場各種傷害,保持整齊的隊列走到敵方陣型二三十米出開槍,齊射後,打崩潰敵軍,上刺刀解決戰鬥。

    不經過長期、大量的訓練和實戰根本達不到這種戰術水平。所以,野心家造反是不用怕的。新軍衛和邊軍足可以保證明王朝的安危。

    至於,幾百年後明軍戰鬥力衰退,最終被起義軍打敗。這屬於曆史演變的範疇,不是一個燧發槍所能決定的。

    第二點,要知道,在朝初期,民兵連可是有槍有子彈的。也沒見出什麽事。後來禁掉。所以,白頭鷹家裏的情況,不能生搬硬套到中華大地來。

    大不了,等日後大威力的燧發槍出現後張昭也執行禁槍。

    當然,燧發槍放開後,達官貴人們的安保措施肯定要跟上來。刑偵的水平要提高。

    …

    …

    那麽,開放燧發槍給百姓有什麽好處呢?

    第一,就是張昭的,十萬百姓十萬兵。經過預備役的數月訓練後,一個民兵拿著一把造價低廉的燧發槍就足以在二三十米的距離殺死精銳的韃靼戰士。

    這將讓西北的百姓在韃靼入寇的時候,多出一些自保能力,對其造成更大的傷亡。

    要知道,純粹的冷兵器作戰,如果是披甲的精銳戰士,對普通百姓那真是碾壓般的存在,如同凶獸。

    但是,再牛逼的甲,能防禦得了燧發槍嗎?答案是,不能!打死你個苟日的騷韃子。

    第二,張昭所設想的大明版圖:東起東瀛諸島,南至南洋、大洋洲諸島,南亞大陸,西至亞歐交界線的烏拉爾山脈,囊括整個中亞,西伯利亞,北至北冰洋。

    麵對如此遼闊的地理麵積的“探索”,僅僅依靠明朝官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那隻能是一個個的點,最多以鐵路連成線。這時,就需要英國和白頭鷹的那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探索模式:個人開拓的土地,歸其個人所有,受國家保護。

    而這勢必要給百姓配槍的。

    其實,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國的人口一直都很多。但這其實是一個“假象”。在沒有高產的農作物:土豆、玉米、紅薯之前,明朝人口不足兩億。

    明朝人口的巔峰期在晚明,不同的曆史學家給出的人口估算不同。最少的認為明末時隻有六千萬,最高的認為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有1.6億人口。

    這點人口在同期的大國裏麵算頂峰。但是,對於那遼闊的版圖夠幹什麽呢?

    尋找那三種高產的農作物,也是張昭關心的問題。

    …

    …

    張昭腦海裏的念頭一閃而過,此時史琳已經做出決斷,道:“這沒有問題。”

    張昭笑一笑,心裏略微放鬆。和王六姐談的賑濟百姓的話題,此時總算是妥善處理。算是對得起娘子昨晚給他的稱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