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喝口茶,道:“老大人,去年時我曾在禦前力陳在九邊建立預備役之事。李閣老因地製宜,允許邊境的縉紳、大族的子弟擔任預備役裏的軍官。

    然而,我自四月份離京,沿著大同鎮、山西鎮、榆林鎮、固原鎮這一路走來,並未感受到預備役起到作用。基本是名存實亡啊。我打算上書朝廷,陳述此製度的弊端。”

    預備役,最大的作用叫做“戰爭動員”。這決定著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

    然而,仿照衛所建立的預備役製度,在經過李東陽的修改之後,就張昭目前看來,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當韃靼騎兵打來時,大明縉紳們並不願意將族中的子弟征召成軍。

    這個動員能力算是廢掉。這主要還是明朝對地方上的掌控能力太弱。地方上的縉紳,掌握著大量的人口、土地。自耕農正在不斷的減少。

    他現在不希望於預備役能起什麽作用,而是想要百姓之中多一點老兵。像韋州城下這近萬名百姓,在遭遇到韃靼騎兵搶掠時,能作出抵抗。

    張昭等史琳消化他的話後,再道:“對九邊地區執行的預備役需要作出調整。錢糧和官位不再給地方上的縉紳、大族的子弟,而是給到軍鎮中。

    讓軍鎮裏的軍官們為他們培訓。

    這需要有一個配套的製度,即讓邊關的士卒們每年進行輪休,且設定最長的服役年限。並允許士卒們退役。而不是當兵後,就是終身在邊關裏不得歸。

    不知道老大人有沒有興趣先上一本,我隨後聲援。”

    師爺趙子龍的眼睛頓時一亮,張昭辦事講究啊。東翁剛同意“合作”,他就給出一顆甜棗。別管這提議最終能否成行,隻要東翁首倡,張昭跟著上奏章附和,以張昭此時的聲望,這就是一種資本啊!

    史琳考慮的自然比趙師爺要深遠一些,他明白張昭的核心意思所在:即讓軍鎮幫忙訓練縉紳、大族的青壯,錢糧算朝廷的。條件是這批青壯為各軍鎮服役數月不等。

    現在要擴散燧發槍,需要職業軍人教授技能。那這幫縉紳們有什麽理由不出人呢?

    這一環扣著一環的。現在火銃打的好的基本都在軍中。這需要射擊量。

    當然,等那幫縉紳的麾下掌握射擊技巧後,有沒有這麽踴躍,那就是另外的事。不過,那至少是數年以後。

    他這個三邊總製下轄數百萬人口。青壯不下數萬人,一個個的輪候到軍鎮中,就得這麽久的時間。

    史琳笑著道:“子尚這是善政,邊鎮的士卒們若是能輪休,士氣必定高漲。本官自當上書朝廷提及此事。”

    事情談的非常順利,雙方各取所需。史琳談完後,和張昭閑話幾句,立即啟程回固原城。兩後總督府就行文各府縣、軍鎮:第一,開放燧發槍的購買;第二,準備召集民夫,以工代賑,在韋州城、鹽池、花馬池一帶修築大量的水泥堡壘。

    消息傳出,西北各地震動。如果有股市這東西的話,估計能看到瑞昌號的股票會是連續漲停!

    因為,燧發槍、水泥隻有他們家有。

    而此時,京中弘治皇帝的旨意沿著官道迅速的抵達紅城堡。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