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祝。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

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托以兩孫,當麵拜為門生。後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丁艱,竟不入學。數年後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走,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嚐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清】曾國藩家書

白話

我們這些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靠得住。進德,指孝、梯、仁、義的品德;修業,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由我作主,得進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進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進一分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穀;明天修一分業,又算剩一分錢。德和業都增進,那麽家業一天天興起。

至於寶貴功名,都由命運決定,一點也不能自主。過去某官員有一個門生,是本省學政,便把兩個孫兒托他幫忙,當麵拜做門生。後來那兩個孫兒在臨年考時大病一場,到了科考又因父母故去而缺孝,不能入學。幾年後,兩人才都入學,大的仍舊得兩榜。可見入學遲、早,入學時間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麵雖盡其在我,但取的方麵聽其在天,萬萬不要產生妄想。六弟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不免氣憤埋怨。但到此時,恰可以將自己衡量一番,臥薪嚐膽,切不可以因氣憤而廢棄學習。

家訓史話

進德修業的周文王是孔子極為推崇的一位典範。

周文王治理周國,禮賢下士,施行仁義。整天忙忙碌碌,連吃飯都沒有時間。後來周公告誡成王不要貪圖安逸享受,就用文王勤於政事為例,說:“自朝至於日中昃,(文王)不遑暇食,用鹹和萬邦。”“不遑暇食”便成了人們熟知的一個成語。

岐山之下,土地肥美,古公賣父悉心經營,國勢日趨強盛,直接為周滅商的事業奠定了基礎。古公賣父的小兒子季曆繼承父親的事業,“篤於行義,諸侯順之”,周已成了商王朝境內可與商對抗的一股強大力量。周文王是季曆之子。他繼位之時,正處在周國繼續壯大的勢頭上。商王朝對周的發達不能不視為腹心之患。文王對商紂的殘暴行為很不滿,隻有私下歎息。就是這件事,被商紂的爪牙崇侯虎知道了,即報告了商紂。結果文王被抓了起來,囚在羨裏。最後用了不少的美女和奇珍異寶才把他給贖了出來。

姬昌回國之後積德行善、發展生產、團結百姓、網羅人才、處理調解諸侯間的關係以樹立威信,事事都盡心盡力。他把恩惠施及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他親自從事勞作,如整修道路、耕種田地等,這即是周公後來所說的:“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周文王奠定了伐紂的基礎,然後就去世了。

古訓今鑒

曾國藩教導弟弟,功名富貴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你努力了這次沒成功如願,但是仍要臥薪嚐膽繼續發奮。對我們現在人來講,也還是有積極意義,做不做,努力不努力是自己的事,成不成功則又太多因素,至少我們要能保證失敗的原因不是自己的懈怠憊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