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為聖賢者,非生而然也,蓋有積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於善人,由善人而至於君子,由君子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視乎學力之淺深。孟子曰:而至於聖人,階次之分恒而至積德累功者亦當求其熟也。是故有誌為善者,始則充長之,繼則保全之,終身不敢退,然後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其功用豈可量哉!

——【清】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聖賢並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如此,而是由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由有恒心的人逐漸發展成為有道德的人,由有道德的人逐漸發展成為君子,再由君子發展成為聖人,這中間等級區分,取決於一個人的學識、造詣的深淺程度。孟子說:“達到仁的境界也需要積累之功啊!”注意積累功德的人也要等到水到渠成。因此,有誌於為善的人,開始的時候,要充實、發展,繼而要鞏固、發展,終生不敢後退,然後才能收到日積月累、不斷擴充的效果。所以,擁有至真至誠之心會使人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會變得長久,長久自然會得到證驗,有了證驗心胸自然會變得開闊,心胸開闊則見識廣博,見識廣博自然會變得高尚明智。總之,日積月累的作用怎能計算清楚呢?

家訓史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麵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在山的正對麵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讚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麽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 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麽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 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古訓今鑒

康熙這則庭訓講不可日積月累的功效,做事要有至真至誠的恒心。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有恒心的去做一件事,日積月累就會與眾不同。課堂上所學隻是師傅領進了門,修行在個人。要想有高深造詣全靠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