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人存善念,天必綏之福祿以善報之。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惡念不除,即持念珠,何益?

——【清】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大凡一個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頭,上天一定會給予福祿作為善報。現在,人們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號,也是想做善事的緣故。但如果心中的惡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又有什麽益處呢?

家訓史話

從前,有一個窮人家的女子來到佛寺,想要布施供養,可是身上隻有二文錢,她就把這二文錢捐獻了。沒想到,寺裏的方丈老和尚竟然親自替她懺悔。

後來這個女子選進王宮,享盡榮華富貴。有一天,她坐在金雕玉刻的宮殿裏,突然想起曾經布施過的那個佛寺,想起自己曾經的貧困、落魄。於是她就帶了幾千兩銀子,又到這所佛寺來布施,想要看看方丈老和尚。然而,這次老和尚沒有出來見她,而是叫他的徒弟替她懺悔就算了。

這個女子困惑不解,就去追問老和尚:“我以前布施二文錢,老師父親自替我懺悔,今天我布施數千兩銀子,老師父倒不替我懺悔,這是什麽緣故呢?”

老和尚說: “以前的二文錢,錢雖少而布施心很真,不是老僧親自代為懺悔,不足以報德。今天錢雖多,而布施之心,不如前日真誠、懇切,所以我派別人代懺悔就可以了。”

所謂 “假到真時真亦假,真到假時假亦真”,我們做任何事情,真假之間,全憑乎一心。這就是“千金為半,二文為滿”的道理。

古訓今鑒

康熙短短的幾句話,為子女說清了行善的形式與實質的關係,教育後代不要隻做表麵功夫。

心中有善念會有善報,如果僅僅做出行善的樣子,而心中的惡草不拔除,又有什麽意義呢。就好像,假如是從良好的道德修養中得來榮華富貴,那就順應了天地間的道理;從建功立業中得來,那就像插在水杯中的花朵,即使看上去很美,由於根部並沒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謝、枯萎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