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惟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雲:這種建議。他說,采用改姓。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恒勞而知逸。

——【清】康熙《庭訓格言》

白話

世上的人都好逸惡勞,我心裏則認為一個人隻有經常勞苦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安逸。如果他一味享受安逸而不求進取,那他就不會懂得什麽是真正的安逸,因此,一碰上勞苦的事情就覺得不能忍受。《易經》上說:“世上萬物,生生不息皆在運動之中,君子應當勉力自強,一刻也不要停息、放鬆。”從這一點上看,聖人把勞苦看作是福分,把貪圖安逸看作是導致災禍的起因。

家訓史話

陶侃(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有一則“陶侃搬磚”的典故是這樣的:

陶侃在廣州,沒有事的時候總是早朝把一百塊磚運到書房的外邊,傍晚又把它們運回書房裏。別人問他這樣做的緣故,他回答說:“我正在致力於收複中原失地,過 分的悠閑安逸,唯恐不能承擔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勞罷了。”陶侃生性聰慧敏捷,做人謹慎,為官勤懇,整天嚴肅端坐。軍中府中眾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檢查管 理,沒有遺漏,不曾有片刻清閑。招待或送行有序,門前沒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對人說:“大禹是聖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於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的 時間,怎麽能夠遊樂縱酒?活著的時候對人沒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後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古訓今鑒

康熙教導後代不要耽於安逸,貪圖安逸導致禍患,須自強不息。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長久享受安逸的生活會增長人的惰性,懶散而無目標,懼怕磨難,就難有建樹。放到現代來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時刻都在被印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