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險畏之途,幹禍難之事,貪欲以傷生,讒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自亂離已來,吾見名臣賢士,臨難求生,終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憤懣。侯景之亂,王公將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無全者。唯吳郡太守張嵊,建義不捷,為賊所害,辭色不撓;及鄱陽王世子謝夫人,登屋詬怒,見射而斃。夫人,謝遵女也。何賢智操行若此之難?婢妾引決若此之易?悲夫!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白話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偷生。走上邪惡危險的道路,卷入禍難的事情,追求欲望的滿足而危害生命,進讒言、藏惡念而致死,君子不應該做這些事。幹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義的事而獲罪,喪一身而保全家,犧牲自己而利國家,這些都是君子所不推辭的。自從梁朝亂離以來,我看到一些所謂的名臣賢士,麵臨危難,苟且求生,終於生既不能求得,還白白地遭致窘迫和汙辱,真叫人憤懣。候景叛亂時,王公將相,大多遭殺害;妃嬪、公主、姬妾,幾乎沒有保全的。隻有吳郡太守張嵊,樹起義旗反抗候景,雖未能成功,被叛賊殺害, 但他麵不改色,臨危不屈。還有鄱陽王長子蕭嗣的夫人謝氏,等上房頂怒罵叛賊。被箭射死。謝夫人是謝遵的女兒。為什麽要那些官使文士做到操守德行賢良明智就那麽困難呢?而侍婢、小妾舍生取義竟如此容易,真是讓人悲哀啊!

家訓史話

正是亂世之時才得以顯見人的價值取向,生命誠可貴,尊嚴價更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成語典故也出自北朝:

北朝東魏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靜帝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北齊。高洋心狠手辣,為了不留後患,在公元551年又把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都殺死了。可是做了壞事以後,他心裏很害怕。

一天,天空出現了日食,他擔心這是個不詳的兆頭。於是,他就問自己的親信,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劉家的天下而光武帝劉秀又能奪回天下的原因是什麽。這名親信說不清楚,就隨意應付說是因為王莽沒有斬草除根,沒有把劉氏宗室的人殺幹淨。高洋信以為真,於是把東魏的宗室近親全部殺掉,連小孩也不放過。高洋的殘忍行為是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感到很害怕,擔心他們自己什麽時候也會被殺掉,於是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有的人主張改姓高,不再姓元。出主意的這個人是一個縣令,叫元景安。他的堂兄元景皓斷然拒絕了這種建議。他說,采用改姓的方法無論如何是不能接受的。他認為大丈夫寧願作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為瓦片而保全下來。他寧願高貴地死去,也不願屈辱地活著。後來,元景皓因元景安的告密而被處死。但高洋也於三個月後病死。十八年後,北齊宣告滅亡。

古訓今鑒

所謂的名臣賢士,苟且求生,遭致窘迫和汙辱,是令顏之推憤懣不已的事情。他奉行的是儒家的言行法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在教育兒女愛惜身體,注重養生的同時,告誡生命尊嚴遭到踐踏的時候,絕不能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