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臨樂則肆情,處逸則極意。故雖繁華熠燿,無結秀之勳;終年之勤,無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歎息也。若夫申胥之長吟,夷齊之全潔,展季之執信,蘇武之守節,可謂固矣。故以無心守之安,而體之,若自然也。乃是守誌之盛者也。

——【晉】嵇康《家誡》

白話

遇到快樂的事情則控製不住感情,處在輕鬆的境地時就極度放鬆,根本無法控製。這樣的人雖然天資很好,繁華美麗,但不會有優秀的成就;一整年都很勤快,也不會有一日功成名就的結果。看到這樣的情況,君子就不得不歎息了。想當初,伍子胥做長吟時的心誌,夷齊品性高潔的行為,柳下惠令人感佩的信念,蘇武堅守節操的品德,可以說都很堅定。所以說,心裏沒有貪欲而平靜,身體沒有藻飾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堅守理想的人!

家訓史話

嵇康提到的“夷齊”,就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在西山采薇而食。伯夷叔齊是堅守理想的典範,他們的故事千古流傳。

孤竹國的國君墨胎初看到戰亂將至、殷商將亡,自己年邁體衰,難以應付動蕩局麵,便對長子伯夷、二子公望(一說伯僚)、三子叔齊明示,立詔傳位叔齊。墨胎初駕崩後,眾臣民要按先君遺詔立叔齊為君。可是叔齊卻說:“伯兄在先,我怎能立國為君呢?”伯夷堅辭不受,尊父命應立叔齊為君。二人互讓不就,眾臣左右為難。於是伯夷偷偷離去,叔齊跟隨。眾臣無奈,隻得擁立二子公望為君主。夷齊兄弟二人相互謙讓,寧可遠離父母之邦,也要遵守禮義、推讓王位,這種以仁義為先、利益居後的品德,受到後人的讚賞,被稱為義士。

伯夷、叔齊逃離孤竹國後,向西而行。聽說西伯侯姬昌養賢納士,堪為明主,於是二人決定投奔。到達西岐後,西伯侯姬昌(追諡文王)已死,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正率師東行討伐殷紂。見此情景,夷齊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武王聽了伯夷叔齊的這番話,非常生氣,欲殺掉這兩個愚忠昏庸之徒。薑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二人話雖迂腐,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屬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隨他們去吧。”伯夷、叔齊苦心勸阻武王伐紂,差點送了性命,既羞愧又委屈,感歎道:“天下昏暗,周德衰頹,不若避之,以潔吾行。”離開周地到首陽山隱居起來。

周武王伐滅殷紂王朝,建立周朝。四方諸侯紛紛響應,歸順周朝。伯夷叔齊獲悉這些情況後,立誌不吃周朝土地上長出的糧食。兄弟二人上首陽山采摘薇菜充饑。最 終,兄弟倆疲勞不堪地歌吟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

古訓今鑒

嵇康告誡兒子,縱使天資好也要有自製力,無論處於什麽樣的情況都堅守理想。今天我們重讀這段話,能做到不被外界幹擾最好,管他風吹雨打還是歡歌笑語我隻管自己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