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言之,譚嗣同的思想和生命中,雖有基督教和佛學的影響,但其烈士精神和批判意識,乃至生命及心靈中不少高貴情操和理想,皆又繼承自儒家傳統。

    如果我們認為《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一書中對儒家傳統的光明麵討論得較多,批判得較少,那麽,在1989年出版的《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一書中,張教授對儒家傳統也有深刻的反省和批評。張教授對西方自由主義和民主傳統有著非常透徹的認識,並以其“幽暗意識”--對人性中或宇宙中種種黑暗勢力的正視和省悟--反照中國的曆史和文化,認為中國傳統也有著“幽暗意識”,不是一味地樂觀,但對人生中的缺陷和陰暗麵之警覺和批判,則不如西方自由主義之強烈和直接,因此對政治權力的看法也受到限製,是開不出民主憲政的重要原因。在西方文化反照下看中國的傳統,張教授有精彩的比較,也有深刻的反省和嶄新的體會。作者對文化的深情和其諫諍的風骨,在本書中清楚可見。

    近十餘年張教授研究中國思想史,更多著力於宋明及先秦兩個大時代。其實,從其研究譚嗣同和梁啟超的著作中,他已經一再提到他們思想中的傳統淵源。特別是由梁氏的“經世思想”及譚氏的“道德精神”往上追溯,而及於明清經學、宋明理學,乃至先秦儒學。用張教授自己的話來說明這個轉變:“我在研究梁啟超思想時,發現梁氏通過康有為在萬木草堂的教育,而認識了‘經世思想’發生興趣。”又說:“經世思想始自北宋,而得到較大發展於明清兩代。我認為中國傳統的經世思想包括了三方麵內涵:第一,是儒家天職的觀念,把政治的事業作為人對社會國家一項重要的使命,具有一種強烈的淑世精神;第二,是對儒家提出的‘大學’理念作出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如何把修、齊、治、平的程序外延至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麵措施上,以期建立一個治世;第三,由‘大學’的理念再落實到具體的經世的學問的討論,特對有功利實效的典章製度的探討。”張教授對經世思想的三層意義有詳細的分析,可參看其《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釋》一文。

    張教授一方麵從務實的“經世思想”回溯追源,另一麵則從比較抽象的道德精神和超越意識,尋求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之性格及意義。在這方麵代表性的文章有《樞軸時代突破問題之反省:關於古典儒學》(“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Axial-Age Breakthrough in Relation to Classical Confucianism”),刊於1990年哈佛大學出版的Ideas Across Culture一書中。張教授重新檢視商代以來宗教及道德的概念和精神,分析社會人生與宇宙秩序之間的關係,認為商周的更迭並非一定是從宗教祭祀到社會禮儀的轉化,也非人道精神取代天道精神的思想變易,而是個既有疏離、又有繼承的“轉型時期”。張教授對先秦儒學中“天人之際”及“天人合一”觀念的闡釋,更有精彩獨到之處。

    梁元生: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講座教授,文學院院長。

    §§正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