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兩個20多歲的嫂子都率先表態,欣然同意!父母和弟兄們也都不約而同地說:

    “這樣好、這樣好——咱就應該科學種田!再說啦,你每天到點還得去裝卸隊幹活,你走後,倆嫂子可以釘著!”

    第二天,劉春海從裝卸隊下班後,就騎著那輛“鐵驢”車,直奔市內東北角的新華書店。他經過精挑細選,買來了自認為最適合當地的種菜之書。他一回到家,就如饑似渴地精讀,並緊密結合自家地裏的實際,登門請教本村菜農,然後仔細進行琢磨。

    那時節,春海根據人家的時間安排,幹完那繁重而緊張的卸車任務回到家,洗把臉、吃了飯,立馬又到菜地裏幹活。他嚴格地按照種菜書上說的程序、質量、數量和時間要求,一板一眼、步步到位地,從掘地、施肥、澆水、播種,到蓋地膜、育好苗、再移栽、搭竹架等各個過程,都做得認真細致、確保質量。

    他還從書上得知:為滿足群眾在蔬菜淡季的需求,應進行反季節生產,即提前播種後,用塑料薄膜覆蓋保溫、保濕,促其快生長、早上市,還可提高經濟效益。他在200個畦裏,分別精心種植了豆莢、黃瓜、芹菜、西紅柿等菜種。對其中40個畦的芹菜,他在全村最先使用了,在當時說來是先進種植技術的地膜覆蓋。

    人們可能會問:在當時,為什麽隻有春海使用地膜?其原因有二: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傳統種植習慣,使之墨守成規、輕車熟路地隻按老式方法種植,不想、也不敢打破老框、采用新法;二是,買薄膜要開支,每畦地膜需花5元錢,對這項新技術,人們尚不認可,所以,不願意把看不準、還沒掙錢,就先把錢花在買種菜設施上。思想開放、觀念前衛的劉春海卻迥然不同。他時刻關心社會的發展進步,尤其是關注農業的科技新成果。所以,當他從書上得知“地膜覆蓋”這項卓有成效的新技術後,馬上加以采用。果然,這40個畦的扣膜芹菜發芽快、長勢好。但是,晚上一刮風,薄膜就起來了,春海怕損傷菜苗,隻得摸著黑到地裏小心翼翼地蓋土。

    從蔬菜育苗到成長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是由春海主管,兩個嫂子幫他幹。一進5月份,40個畦的粗壯、水靈的地膜芹菜,就提前下貨了——不但比別家的早,而且還長得分外高大!

    在這期間,春海特別忙,他從裝卸隊下班回來,無論多累,他也是騎著“鐵驢”自行車,車後馱著200斤新下來的芹菜,風風火火地奔向市內河北區建國道的自由市場。在這大量蔬菜尚未上市之時,春海這滿滿一車子帶露珠兒的鮮亮芹菜,成了“缺寶兒”,售價高且銷得快,每斤能賣到2至3毛錢;當一般種植的芹菜大量上市時,價格就下來、銷路也不暢了,東北來車的收購價,一斤隻有5分錢——僅是春海售價的五分之一。每當憶及此事,春海總是歸功於“求教書”,他說:

    無論何時何地幹什麽,都不能忘記學習,而且應該學了就用,用了準見成效——通過此事,我的體會太深了!這更證明了我們的先哲《荀子·勸學》中觀點的正確:‘吾嚐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當然,學時一定要獨立思考,還要緊密結合實際。

    那麽,春海初次種的黃瓜、豆莢、西紅柿等其它蔬菜的產、銷情況怎麽樣呢?由於他都是依據書上所說的辦法去種和管理的,所以長勢都較好,售價也不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