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劉春海從書本上學習種菜並受益之後,他又懂得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大道理。他尋思:

    “種菜,同幹其它事情一樣,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光靠苦幹不行,還必須想巧法、走捷徑,這就要靠科學技術。要抓種菜的科技,從哪些方麵著手?我看不外乎是種子、肥料、土壤、水質、防病、管理等。那我就先抓優良品種和精細管理,努力做到:依靠科技高起步,捷足先登增效益——我既然決定了種菜,就一定要種好,也一定能夠種好!”

    他這堅定的自信,就是他成功的前提,也是他精神煥發和萌生創造力的思想源泉。事實正是如此。

    頭年種菜辛勞換來的經濟效益,讓全家人歡歡喜喜和信心更足。春風化雨,潤人心田。轉年的1985年1月1日,情係群眾、利為民謀的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聯合發出了又一個中央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決定改革農產品統派購製度,從1985年起,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這就表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步深入,廣大農村的購銷市場更加放開了、活躍了、繁榮了,從而為農民各顯其能、盡快致富,廣開了渠道,搭建了舞台,當然也為夙有雄才大略、但尚壯誌未酬的劉春海,提供了展才酬誌的理想良機!

    這年初春,有的村民為搞第三產業而不想再種自家的責任田了。春海想轉包過來,擴大種植麵積,增加蔬菜品種,提高經濟效益。但他轉而又想:

    “我還得繼續到裝卸隊幹活,不可能把全部時間都放在種菜上,況且,我出去賣菜時,地裏也得有人釘著澆水、整枝、采摘、裝筐等,事情很多,很重。所以,這不是我一個人幹得了的,也就不能我一個人說了算——還得全家人商量商量再定。”

    母親聽了這事兒,凝視著春海那精瘦的麵龐說了:

    “小海呀,增加地、產量大、掙錢多,這事兒好是好,可我就怕你太累啊!”

    孝母疼弟的大哥春福接過話茬兒:

    “平時讓他倆嫂子釘著就行;最忙時,我也可以幫幫手!”

    坐在炕邊的二嫂曹豔萍,輕握著身旁大嫂的手,當即表態:

    “前段時間,我和嫂子幹得都挺高興;剛才我倆商量了,咱家地多了更有幹頭,我們要認真負責地當好三弟的助手!”

    對,一切行動聽指揮——你就隨時發令吧,三弟!大嫂朱慶玲,活像個聽話的戰士似的。她這坦誠爽快的一句話,對全家人來說,實際上是起到了統一思想和堅定信心的結論式的作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