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沃野財富多,

    看誰智勇能取得?

    春海種菜求教書,

    注重科技結碩果;

    下津上京銷菜苦,

    天道酬勤終豐獲!

    市場練功儲後勁,

    且聽來日奏高歌……

    我國南朝宋代鮑照,有句“自古聖賢盡貧賤”的名言。他之所以得出這個結論,其原因不外乎二:一是像唐朝才子王勃說的“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二是如清代鄭燮所講“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這窮人的“青雲之誌”,再加上“咬定青山”的執著,成功的幾率就大。劉春海就具備了這兩個成功的要素。

    從1977到1979年,在小春海上初中時,曾因家庭生活困難而幫助母親養雞和賣雞蛋。如果說,那是他少年時期剛剛涉及農村商業,在淺平的市場湖水中初學遊泳的話,那幺,七年後的1984年,他以“治窮家境”的誌氣和“咬定青山”的執著,苦學深鑽地種菜自銷,則是他講究科學種植、注重銷售策略,敢於和善於獨闖茫茫商海,劈波斬浪地練習遊泳的功夫!

    20世紀的偉人毛澤東,以他自己的親身體驗,氣壯山河地指出:

    “遊泳是同大自然作鬥爭的一種運動,你們應該到大江大海中去鍛煉。”“大風大浪也不可怕。人類社會就是從大風大浪中發展起來的。”

    這裏當然不僅僅是指真正的遊泳,而是對勇於參加社會實踐的一種形象地比喻。如若把它比作在波詭雲譎商海中的搏擊鍛煉,也是恰如其分的。如此說來,既然商海中的大風大浪都無所畏懼,那麽計劃經濟時期,由小商小販參與市場競爭的淺水微瀾,就更不在話下了,對一個剛學經商的有誌者來說,它隻能曆練和提升其在商海遊泳之真功。在幹著裝卸工的同時,又兼顧種菜和自行銷售的劉春海,正是在“蔬菜市場練商功”中展現出的,一個踔厲風發的農家青年奇才——他這單兵出擊的實戰演練,為他日後的勇擔重任、商海揚帆、出奇製勝,經受了鍛煉,提供了經驗!

    黨的政策好,人民就會富。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了1號文件:《關於一九八四年農村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延長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對此,廣大農民拍手稱快、幹勁倍增!當年2月,正在鎮裝卸隊上班的劉春海家,分到了聯產承包責任製的2畝園田,共200個畦。我國農村傳統的觀念是: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不動產,是最重要的資本——是農民的命根子。所以,重新分到土地的春海全家人,當然是非常高興!

    然而,一生務農、時任生產大隊長即後稱村主任的春海之父,一直在家種和在村管旱田,從未種、管過園田;那尚年幼的孩子們,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如何種好這分到家的菜地,成了春海家人必須解決、可又束手無策的急、難之題。思想活躍的母親建議父親:

    “遇事咱別急,總會有辦法的。人多點子多,眾人拾柴火焰高——依我說呀,咱開個家庭會,叫孩子們都參加,興許一商量,難題就解決了。”

    從善如流,但不苟言笑的父親,此時不禁綻出了開心的笑容,他難得地表揚母親說:

    “你這主意倒挺好——眾人是聖人!晚飯後就商量吧,咱看哪個孩子有辦法。”

    父母有難孝子幫——大家爭先發言、獻計獻策;還都願挺身而出、下地種菜。最後,個子最小的老三春海,從容不迫、胸有成竹地講:

    “這種蔬菜不比種糧食:技術要求高,用工比較多,產量差別大,收入當然也就懸殊。要我說呀:你們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我呢,除向咱村的種菜能手請教外,更主要的,是到新華書店,去買種菜的技術書來,具體地對照著學習種菜——這樣,從一開始,咱家就注重科技,避免失誤,奪取豐收,力增效益。要是活兒忙,就請我在家的兩個嫂子到地裏幫忙。大夥兒看這樣行不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