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誌當存高遠”的名句,一千八百年來,激發了無數愛國、創業者的雄心壯誌,從而使其在人生的征途上,奏出了一曲曲或催人奮進、或愉悅身心的動聽凱歌。

    北宋蘇軾講: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誌。”。

    上世紀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得更加明確,涵蓋更加廣泛:

    “每一個人,都要有做一代豪傑的雄心壯誌!”

    由此足見,人之有“誌”之特別重要。自幼受到淳厚家教、個人又好學求進的劉春海,正是個誌存高遠者。

    劉春海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在本村小學畢業後,於1976年升入了地處本村南側的市第92中學。他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回答老師的提問;下課積極參加文體活動,主動打掃環境衛生等公益勞動;回家就坐著小板凳,伏在炕邊上寫作業、背課文。成績總是跟在勤奮的背後。每次考試,春海都在班上名列前茅——是個師生公認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尖子生。

    春海家同多數村民一樣,住的是舊土房,穿的是帶補丁的破衣服,吃的是玉米餅子就鹹菜;可每天幹的,卻是用沿襲幾千年的鍁、鎬等簡單工具,在空曠的田野裏,年複一年、無休無止、收效極低地刨食吃,結果呢,仍然是難得溫飽……春海那當隊長的父親,天天早出晚歸,為父老鄉親們奔波忙碌、排憂解難、任勞任怨,他毫無保留地付出,卻從不講索取,累瘦了,甚至累病了,也心甘情願;他母親呢,因家境拮據、孩子又多,至患沉屙,常年哮喘,春海從記事時,就見母親總吃藥,一幹活兒就喘得厲害,可為了這個8口大家庭的生計,她還是起早貪黑、手腳不失閑兒——家裏這些司空見慣的現實,小春海都銘記於心,暗自思忖、痛下決心:

    “現在,我要學知識、長本領、努力幹;將來,我一定要讓年老的爸爸、媽媽吃好、穿好,過上舒心的好日子。我還要讓全村的父老鄉親們也都改善生活、住上寬敞的新房!”

    這就是劉春海從小立下的,樸實、執著的“高遠之誌”!

    作為事業成功前提的誌氣、鬥誌之“誌”固然特別重要,而要使之付諸行動和達到目的,則尤為難能可貴。

    舉世聞名的美國發明家、企業家愛迪生講:

    “偉大人物的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而終於克服困難,以達到期望的目的。”

    偉大的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寫道:

    “吾誌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劉春海後來那棄舊圖新、改天換地、一個接一個的為民壯舉,雄辯而又生動地證明,他通過與群眾緊張而有序地一起拚搏,已經和仍在將他那“高遠之誌”,變成“施惠村民”的美好現實!那麽,眼下他又應如何去做呢?正上初二的小春海想:

    “我要一邊堅持到校學習,掌握文化知識;一邊回到家裏就幹活,盡力減輕爹娘負擔。”

    在國家還實行計劃經濟的1977年,工業品和糧食、副食等,都是定量供應、憑票購買。雞蛋當然也不例外。一生勤快而又治家有方的春海母親,早就有在家養雞、自給自足的習慣,單數量很少,都是散養。春海尋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