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曆練多元化,

    首數家庭影響大:

    豪門放縱出逆子,

    窮戶嚴教育賢達——

    酒綠燈紅力銷鑠,

    雨打風擊誌迸發!

    醇厚長輩熏陶深——

    少年春海鄉親誇!

    從天津外環線的北半環,跨過永定河上的引河橋,沿京津公路北行約2公裏,再向左拐,剛下公路,即來到西傍北運河、恰恰座落於京津走廊黃金地段的雙街鎮雙街村了——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劉春海,世代居住、生活和他出生、成長並演出威武雄壯現代大劇的廣闊舞台!

    大河因源頭長遠而波浪滔滔,高樹緣根須深廣才枝葉蔥蔥。倘若將一個事業成功者,譬喻成一棵高樹的話,那幺,家庭中的長輩、特別是其父母,則是為這棵樹的茁壯成長,提供沃土、水分和滋養的根係。一個人的性格、意誌、品質乃至事業的成敗,大都與他生活、成長的環境,尤其是家庭的教育、熏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重要關係。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講:“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因之,要全麵而深刻地了解一個人成長的原由、過程和特點,就理應追尋和開掘與其密切相關的家庭淵源和深層思想、行動的真實情況。列寧的夫人和戰友克魯普斯卡婭寫道:“父母是天然的教師。他對兒童,特別是幼兒的影響最大。”所以我們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則是子女天然的首位教師。”

    那麽,春海的家庭和家長又是怎樣的呢?

    談及此,古稀之年的老村幹部項連珠講:“我同春海家住在一起,都是四小隊的,所以對他家的情況最了解。他家祖祖輩輩都務農,真正是淳樸厚道的莊稼人。他爺爺劉天久,是租種地主朱世恩家土地的佃戶,他幹活多、說話少,秉性憨厚、吃虧讓人,整天在風霜雨雪中,麵向土地背朝天地辛苦勞作一年,除去交租外,僅能勉強維持全家人的最低生計。爺爺因常年超負荷的體力勞動而累病,英年早逝,丟下他的奶奶劉顧氏,帶著他爹和他姑,靠當接生婆的微薄收入,過著孤兒寡母的貧寒生活。我娘告訴我,我就是春海他奶奶接生的。”

    頭腦清晰、率真健談的連珠老人興致勃勃地接著講:“春海之父劉樹平,因家裏無地、太窮而未能上學,在15歲上就給本村學校當勤雜工。他雖年幼瘦小,可每天一大早,要從北運河裏挑著一擔水到校,上課前就得用大鍋燒開,供師生們喝;他還得給老師做飯、打掃辦公室、院子和廁所;學校需要什麽東西,他就得來回步行十多裏去采買。後來,他給富裕的農戶當小工,鋤地、拔草、施肥、割麥、秋收、平整冬地等,什麽地裏的農活都去幹。下地時,腰裏掖著兩個玉米餅子,餓了,就硬邦邦地涼著吃;渴了,就用手捧者喝溝裏的水,有時就連車轍裏帶冰渣的水,也不得不喝。無論多麽苦和累,他活幹得總是很漂亮,每每得到主家的嘉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