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人民群眾是創造曆史的動力,而眾多的英雄人物,則是這動力的中堅力量,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實所證明。劉春海的家鄉北辰區,就是個鍾靈毓秀、英雄輩出的吉祥之地“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指出:

    “每個熱愛祖國的人,必然熱愛自己的家鄉。”

    作為深愛祖國、特孝父母的劉春海,當然也熱烈地摯愛著他的家鄉——富饒美麗、人才薈萃的北辰區,並讓他感到曆史積澱的厚重、人文底蘊的豐富和由衷的自豪。特別是本地區從古至今湧現出的那一個個獨有建樹的英才,更激發他胸懷壯誌,誓要像宋代巾幗詞人李清照寫得那樣,“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決心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家鄉、強村富民而盡心竭力!

    那麽,北辰區先後湧現過哪些英才人物呢?我們還是按時間順序,選擇主要的8位,記述其世代流芳的感人業績吧。

    第一位:為民奏疏趙之符。

    明末清初六代科甲成列的名門望族——“北倉趙家”趙完璧之子,清初進士,官至左僉都禦史。他為官20年,當諫官13年,奉公守法,為民請命。下而舉例說明。

    1665年3月,京師地震後,康熙皇帝計劃遠去固安、霸州、德州等地狩獵。之符認為:萬乘巡行耗費巨大,各地迎駕供給、修橋補路,也會加重百姓負擔。遂上《請停遠狩疏》:

    “地動至今未止……伏請特布詔旨,暫罷此行。”

    針對八旗大肆圈換民地之弊,之符即上《請還新圈地畝疏》直諫:

    從春到夏圈地成風搞得婦孺不安、雞犬不寧,正當莊稼成熟之際,“取其地而驅其人,奪其口食而使受饑餓”——皇上總說愛民如子,那麽,這又怎忍心讓百姓“嗷嗷莫救,坐斃於溝壑耶?”他請求皇上下令,把所圈土地全部還耕於民,並且永遠不要圈占民地,以便使“百姓從此安居樂業。”

    還有個與當地北運河漕運有關的例子。在1670年,之符有感於漕運駁船積弊,他在《駁船困民疏》中,列舉了8項不便於民且有害於國家的理由,指出國家製訂法律,理應便民,尤其不能危害國家,而不能明知國家與民眾都受其害,還不想辦法改變!

    為避免鋪張浪費,減輕百姓負擔,趙之符在《請停無益疏》中提出:朝廷重修瀛台,各地必然仿效,這在大災之年,不利宣昭儉德;他還在《請停差審疏》中建議:應停止欽差大臣四出巡查的作法,杜絕貪官汙吏借此橫征暴斂,下邊有事,可專責各地封疆大臣查辦,對不稱職者,應決然罷斥。

    由於趙之符事事出以公心,慮及百姓,又顧國家,所以他的奏疏,每每引起朝廷重視。如上述《請還新圈地畝疏》;還有關於陝、魯的旱、蝗疏:“請酌行賑窮之法,緩征國賦”,等等,康熙皇帝均一一采納。而對《駁船困民疏》,開始雖未準行,但過了30年之符去世後,朝廷還是采納了,並實行了50多年!

    趙之符為人友善,一諾千金;他擅長詩文,倡修縣誌,重視教育,開辦學館;曾為家鄉撰寫《重修儒學記》、《重修文昌閣記》,提出:

    “士不可不學,抑不可徒學……吾願吾邑之士,日孜孜於學”。

    其傳世著作有《趙僉憲奏疏二卷》、《怡齋文集》等。

    第二位:仗義疏財溫毓善。

    清代中葉宜興埠人。繼父業開墾淤田,經營糧行。他自奉天牛莊由海道販運雜糧至津銷售,又為鹽商承辦蘆席、麻繩。持家以勤儉為宗,10餘年積資三、四百萬,地千餘頃。他富後不當守財奴,而是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隻要鄉裏有貧困者求之,無不應酬備至,幫渡難關,使其滿意!每到歲尾年關,在白天,他遍訪親友鄰裏的窘困者;到晚上,他就把錢票縛於竿頂,悄悄投入其院……他做好事從不聲張、常幫別人不求回報的高貴德行,贏得了良好口碑,在當時傳為佳話,並一代代流傳下來,成為人們學習的楷模。

    第三位:教育名家張伯苓。

    求知若渴、特重教育的劉春海,對張伯苓先生一貫是景仰有加,因而對他創辦新校的煌煌業績尤為關注,也很熟悉。

    1876年,張伯苓出生於宜興埠的教育世家。其父久庵,擅彈琵琶和十番鑼鼓,綽號“琵琶張”,在宜興埠教書多年,亦受聘於市內富家塾師。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