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好問善思考的劉春海,自幼就聽老人們講過很多在家鄉發生的曆史故事,其中聽得最多的,是關於北運河漕運中的故事。這,既使他知道了北辰區的文化底蘊、開啟了兒時的思路,也使他對故事情節和其中不同人物的是非善惡等,有所了解,並在大人們的啟迪和引導下,日漸產生和樹立了憎惡向善的正義感和樂於助人排憂難的思想。

    漕運,在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漕運始自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時期。天津地區的漕運始於公元204年東漢建安9年。而經由北辰區境內的漕運,則始於公元1205年金代泰和5年,改鑿北運河為新漕運道。因當時的北運河沙多水淺地勢高,漕糧從江南運抵此地後,多需倒卸轉運,成了北上進京的咽喉。因此,元代在北運河畔興建了廣通倉和海運米倉。到1283年的至元20年,北來南米數量增多,漕運規模迅速擴大,北運河迎來了迄今漕運最繁忙的黃金期,開始托起大都即北京和直沽即天津的市場繁榮!那時,北運河南岸的漢溝水運碼頭熱鬧非凡:

    在旺季時,河中比肩繼踵的帆檣如林;沿岸,熙來攘往的人車輻輳。清晨,炊煙嫋嫋,號子聲聲;傍晚,漁火點點,笑語連連。那一個個小商販遊走著叫賣:賣烏豆、雞蛋的,賣糖葫蘆、烤山芋的,都像唱歌似的,陰陽頓挫地拉長聲音吆喝著,一聲、一聲,此起彼伏,在閃爍星光下的柔柔微風中,聲情並茂地清悠悠得飄蕩著、飄蕩著,分外動聽……

    至明代,又在尹兒灣即現在的北倉建了百萬倉;清代建有天津地區最大的皇倉,俗稱北倉廒。

    如此說來,北運河左岸的該地區,就成為元、明、清三代漕糧儲積、轉運的重地。曆經數百年的漕運與倉儲史,凝結著當地人民勤勞苦幹的淋漓汗水和善於經管的聰明才智!

    關於上述漕運的盛況,當時的文人在其詩詞中也有描繪。比如,14世紀的元代中書左丞相王懋德讚歎:

    極目滄溟浸碧天,

    蓬萊樓閣遠相連。

    東吳轉海輸粳稻,

    一夕潮來集萬船。

    又經過兩世紀,明代知縣李賁在他的《賦得舟集三沽》中寫道:

    萬裏雲帆漾碧天,

    村煙漁火泊吳船。

    層層鷁集三沽裏,

    簇簇鱗屯兩岸邊。

    西北群流連海岱,

    東南巨浸拱幽燕。

    鳳城形勝雄千裏,

    獨許雍奴溢廣川。

    世間任何事物都有兩個方麵。這裏漕運數百年間,人們愛也運河,恨也運河:漕運的興盛給當地人民提供了謀生的手段和經商發展的機遇,但北運河頻繁的決溢,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一有洪災,“廬家漂沒”、“人有溺死”;加之有些船主的盤剝和壓榨,船工的生活情景極其悲慘!這在那時的文學作品中也有記載。17世紀末葉,纂修《明史》的清初學者王楫,他作的《駁糧船》詩,曾在1983年6月26日的《天津日報》上刊發,全詩如下:

    駁糧船,

    船去人空廚無煙,

    長帆八尺高桅懸;

    鐵錨齒齒斤逾千,

    長籬巨纜無弗全。

    雲胡中道相棄捐?

    指船問人人不語,

    一老低致詞:

    “漕船噬人猛於虎!”

    駁糧船,

    駁糧常傍漕船邊,

    漕船為人汝亦然,

    汝船寧不值一錢?

    棄同敝屣意何決,

    豈有棘刺相掌纏;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