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流離向中路,

    被驅何異雀與鸇?

    籲嗟此去誰汝憐!

    在百年之後的清代幹隆年間,高官徐金楷,以狀寫大自然現象的手法,來反映船夫生活的艱辛和內心的愁苦,在他的《晚泊桃花口記事》詩中,開頭是這樣描寫的:

    洪流八月猶添漲,

    輕船上下隨波浪。

    晚泊桃花岸口間,

    驚雷惡雨齊奔放。

    風吼長空更助威,

    妖鯨怪鱷恣排漾。

    燒殘寶炬地天昏,

    同舟行旅皆惆悵!

    這裏作為曆經滄桑的漕運要衝,不僅有著源自勞動人民的獨特又豐厚的“漕運人文”,而且還曾經發生和代代流傳著很多與“漕運”有關的故事,今選取其中兩則。

    第一則故事:《趙虎莊變遷》。

    十四世紀中葉即元朝末年,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有一年北運河決口,驚濤駭浪吞沒了許多村莊。有位年輕的母親,懷抱著百日嬰兒,站在滔滔水中悲泣。在無可奈之下,那位母親抓過一個漂來的木盆,將孩子放入後,又咬破中指,在心愛的嬌兒衣服上寫下“趙虎”二字,恰在此時,一個濁浪襲來,木盆即隨浪漂流而去;病餓交加、心力交瘁的母親,眼看著遠逝的愛子而含悲忍淚地葬身惡水……

    這個承裝著嬰孩的尺餘直徑的木盆,在浩淼無垠的洪水中,輕飄飄地隨波逐流。經過兩天後,木盆漂到岸邊,一位積德行善的莊稼老漢收養了他。待他初諳世事,老漢即對他講明其身世,並教誨他立誌成才,長大為國出力,為民造福。

    到明代永樂年間,趙虎18歲時,即長得身高體壯、膀乍腰圓,成為漕河運軍的一員。因他實幹、謙虛又有心路,不久就被敕封為運糧官。後來,朝廷命趙虎在北運河畔建糧倉。他就地取材,招百姓築窯燒磚,很快在尹兒灣建成全國最大的“百萬倉”,一時龍顏大悅,對他褒揚嘉獎,並禦批敕建趙虎莊,以作永久紀念。房屋、街巷整齊化一的趙虎莊建成後,當時成為津北勝景,其村民多為燒窯等跟著趙虎幹活的當地百姓,他們在此風風光光地過了幾年太平日子。

    然而好景不長。有一天,當朝兵部侍郎之子白少川泛舟南下,途徑趙虎莊時,看見河麵上有打漁的父女二人,那姑娘亭亭玉立的身材,閉月羞花的容貌,頓使遊手好閑的花花公子白少川淫心陡起,遂喝令官船靠上,將搭鉤扣住那條小漁船,命人托著銀子前去,欲將姑娘買下。視愛女如掌上明珠的漁翁,豈肯應允!白少川惱羞成怒,竟唆使惡奴,把漁夫縛助手腳,扔進河中,硬將姑娘拖上官船帶走。

    有人把此事火速稟報趙虎。為人狹義耿直的趙虎義憤填膺:

    “在我的家鄉,有人竟敢目無王法,在光天化日之下,殘害人命、霸占民女——簡直是土匪、強盜,一定要繩之以法!”

    他旋即帶人趕到河邊,救回姑娘,並把白少川及其為虎作倀的嘍囉,打得屁滾尿流,狼狽逃竄。

    在那封建專製、無法可言的舊社會,當權者可以指鹿為馬、顛倒黑白、為所欲為。趙虎這本來是扶正祛邪的義舉,卻惹下塌天大禍。白少川一回到京城,即添油加醋、歪曲事實地向其父哭訴、誣告。身為兵部侍郎的其父,也不作調查,就對其浪子之言堅信不疑,並設下毒計,彈劾和陷害趙虎私截皇糧、聚眾謀反。昏庸無能、整日耽於安樂的皇帝,聞奏大驚,急忙傳旨,速將趙虎押解至京。那白氏權奸買通大理寺之人,硬是將趙虎定成死罪。窮凶極惡的白少川,兩次帶人南下,抄了趙虎的家;並把趙虎莊夷為平地;那很有骨氣的剛強姑娘呢,想到家父的殘死、恩人的被害,怒火中燒,誓死不從,最後含憤自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