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正在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越來越顯示出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人才資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站在中華民族崛起的戰略高度,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包含豐富內容的科學人才觀,並實施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發展戰略。其中,大學生“能力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與適應社會能力等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係統的工程,是諸多因素發生作用與綜合造就,其最終目的和歸宿是為了實現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第一節 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原則和任務

    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高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現行的人才培養的目標、原則和任務進行重新審視和認定。這既是高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又是21世紀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同時也是解決當代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問題的客觀要求。

    一、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和教育人的場所,必須要有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特殊價值和利益的辦學目標和方向。在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落實好人才強國戰略,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的人才觀。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應首先更新觀念,以科學的人才觀指導辦學實踐,推進學校改革,加快培養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各類合格人才。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不僅是通過考試選拔出來的同齡人中較為優秀的一部分,而且是正在接受高層次教育並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受教育者。可以說,今天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知識和文化的最主要的傳承者和創造者,他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關係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未來。因此,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教育大學生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把為人民服務作為自我道德修養的核心,鍛煉強健的體魄,養成健康的心理以及健全的法律意識,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成為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所需求,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用人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高校人才培養的原則

    其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麵必須適應社會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同時,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定位和服務對象,選擇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模式,拓寬學科專業麵,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其二,人才培養層次的差異性。高校應根據社會對人才的不同需求,學生自身條件的狀況和差異,學校的辦學條件及特點,以找準本學校的辦學定位、發展目標和服務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其三,人才培養結構的綜合性。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有各方麵的能力,即是綜合素質的人才。具體要求是:以通識教育為基礎,增強學生較為寬廣的知識基礎;以能力培養為導向,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在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

    其四,人才培養質量的國際性。從增強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促進國際合作交流出發,在充分考慮我國國情的前提下,高校的教學理念、辦學目標、培養計劃等要與國際社會接軌,及時吸取國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高校人才培養的任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麵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此方針、任務的指導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任務主要有:

    第一,培養具有複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複合型知識結構是指普通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知識麵都要寬,專業基礎要紮實,能夠為學習更深的專業知識和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所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紮實的知識基礎,深厚的知識底蘊,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對人才規格提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也才能夠勝任各個領域的工作,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乃至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二,培養具有多種能力結構的人才。能力結構主要包括自學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應用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等。高校不僅要培養具有比較廣博精深的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專業知識的學生和人才,還要培養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技能與創新方法的學生和人才。

    第三,培養具有高素質結構的人才。人才的素質可以分為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其中思想道德素質是根本,文化素質是基礎。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轉變。對大學培養人才的素質結構應當提出較高的要求,在其整體素質方麵突出更高的層次,尤其應該強調具有較高或者更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麵素質的培養。

    第二節 學生學習能力的特征與培養

    學習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中心內容和主要任務。我國高校學生學習改革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習主體性。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學習方麵卻存在不少問題,如學風不正、考風不正等,嚴重影響著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隻有認真學好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努力建造合理的知識智能結構,全麵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才能在未來有所作為、有所成就,真正為社會做出一番事業,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一、學生學習能力的含義及特征

    (一)學生學習能力的含義

    學生的學習是整個人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能力是這樣一種能力:在特定的環境中,在一段較為集中的時間內,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係統地進行的學習,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學生的學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學習,包括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的培養,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智力和能力的提高等。狹義的學習,專指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過程,即一般講的學校智育的要求。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中學生的學習能力相比較,無論在學習任務、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一種與專業需要直接掛鉤的、層次更高的、需要進一步發揮積極主動精神進行學習的能力。

    (二)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特征

    大學階段的學習,與中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大學生學習能力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專業性。大學階段的學習能力,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方法,教學活動也是圍繞某一具體專業進行和開展的。而且,大學所開設的理論基礎課、專業基礎課、選修課等,都是緊緊圍繞著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所進行的。

    2.獨立性。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要求大學生能夠獨立地學習知識、掌握專業理論、從事科學研究,即要求大學生具有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這種獨立性的學習特點,要求大學生要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努力培養自己獨立學習、獨立分析思考、獨立工作和獨立探索的能力。

    3.實踐性。大學階段的學習能力,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所學專業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善於把所學知識運用於具體實踐中,以具有基本的實踐能力和應用技能。因此,大學的教學活動,其最終目的歸結於學以致用,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和基本技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4.創造性。大學期間的學習,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更要求學生在此基礎上從事探索活動、發展創造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為此,大學生要把自己學習的著重點放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上來,做到既繼承前人,又有所突破,不斷提升自己的創造意識和能力。

    二、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一)改進教育教學方法

    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教師對大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舉一反三地學習,難以養成科學的學習方式和良好的自學習慣,也不利於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教師上課時要站在大學生的角度,首先以設疑激趣為先導,緊緊吸引大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其次以揭示規律為重點。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同時與其他學科之間也存在必然聯係。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學科之間知識的相互融匯越來越普遍。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有代表性的知識和關鍵環節,提示知識的內在規律性,提升學生掌握每門課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的能力,從而達到掌握規律,獲得方法的目的。再次以大學生參與為途徑。學習知識和提高能力是大學生自身的智力實習活動,而且是任何其他活動無法代替的特殊的認知活動。最後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在確立教學指導思想、明確教學目標之後,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應用便成為關鍵問題,它是貫通教學思想和教學目標之間的橋梁。要采用啟發式教學,努力把演繹法和歸納法結合起來,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推行問題討論式教學,重視典型案例分析,使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能最大限度地內化知識,達到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雙提高。

    (二)重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積極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

    大學生的認知過程是大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包括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意誌、學習熱情等)共同參與並相互作用的過程。非智力因素從廣義上講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作為高校的大學生,在學習期間,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興趣、愛好、性格、習慣、意誌、情緒、情感、動機等,這些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高校在教育大學生的過程中,應改變“唯智力型”教育的觀念,積極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變“讓我學”為“我要學”,使他們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得到協調發展。進而,使他們在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相互作用下,學習的主動性更強,積極性更高。隻有這樣,才可能鼓勵大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三)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風

    學風,就是學習方麵的風氣,包括學習態度、學習風格和學習方法等。學風與每個學生的精神麵貌、學習態度有關,而且樹立了優良學風,會進一步推動完善塑造自我人格,淨化人的心靈,使自身變得更加完美。首先,要培養大學生求實認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養成求實求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養成一絲不苟、深入鑽研的負責精神。其次,要培養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克服自身的惰性,有強烈的危機感,勤奮刻苦地學習,發奮讀書。再次,要培養虛心進取的學習作風。知識的東西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投機取巧,學習過程中要始終保持虛心進取、永不滿足的學習態度和作風。最後,要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實現學習目的、取得學習成果的橋梁和手段,在學習中占有重要位置。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就要認真借鑒吸取他人的、書本上和實踐中各種行之有效的學習經驗,並結合自身特點,經過反複體驗、琢磨和探索,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以不斷增強學習效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