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

    第一節 教師教學工作有效性的內涵

    “有效教學”是尋求教學效益的活動,是轉型教學規範的活動,是關注學生成功的活動。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麽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

    一、教學有效性的概念

    有效的教學是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采取最適合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思維活躍起來,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向得到和諧發展。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麽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學指的是能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其一,是直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的程度。直接促進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能夠即時顯現;間接促進則是著眼於長遠的。也就是說,教師教學的有效性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多方麵的發展,它的內涵主要包括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方麵的整合,以及眼前發展和終身發展、學生與教師的共同發展等內容。

    具體而言,教師有效的教學體現在教學的內容上,必須具有新穎性、針對性,符合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有利於促進其構建新的認知結構;在教學的方法上,能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多樣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在師生關係上,課堂上師生之間必然呈現良好的互動,而且互動的形式呈多樣性;在學生發展的問題上,通過學習學生是否有進步或者發展,則是衡量教師教學有效或者無效的最重要的標準。

    具體來講,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可以通過三個指標來考量:提高學習效率(時間、速度);增進學習結果(質量、深度);提升學習體驗(興趣、溫度)。這三個指標是相互關聯、相互製約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即學習時間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時間並提高學習效率,是增進學習結果和強化學習體驗(積極)的基礎;學習結果是關鍵,學業進步和學力提升,不僅能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也能增進學生學習的積極體驗;學習體驗是靈魂,積極的學習體驗和態度會促使學生樂於學習,並提高學習效率、增進學習結果。

    由以上可見,教學有效性或有效教學是推進教學質量提高中一個值得十分重視的問題。要扣緊如何提高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一重大問題,並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水平的逐步提高,同時不斷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其實質是對預期的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它包括三個指標:一是有效果,即教學活動的結果與預期的教學目標趨於一致;二是有效率,即師生投入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大的教學效果;三是有效益,即教學活動價值的實現最大限度地與社會發展和學生身心發展相吻合。

    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教學的效益是一種長期效益,絕非短期所能表現得出來的。教育效能的體現是一個比較長的周期,某些課程因其性質特殊和目標複雜,其教學行為的效益隻有經過一定時間和實踐檢驗才有可能得以體現;還有一些教學行為隻有將其與其他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才會檢驗出它的有效性。

    (一)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因素

    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基本功和專業知識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因素。首先,需要教師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教師應關注學生、關心學生、關愛學生,尊重差異、尊重人格、尊重選擇權利。科學的教學理念是保障教學有效性的實現、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其次,教師需要有堅實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包括學科知識的精通、學科技能的熟練、課堂教學基本素質的養成與紮實性等,然後在此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藝術和教學過程調控藝術。教學基本功是教師正常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技能,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條件。再次,教師要有駕馭學科理論和知識的能力。教師應該激活和活化理論知識,將教材知識內化為教師知識,進行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最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紮實的專業知識是圓滿完成教學工作,順利、有效進行教學的決定因素。

    (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堅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既要關注學生當前發展,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是否有進步或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標準。

    1.應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課堂教學的設計,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並注意創設教學情境,注意改進教法。每節課完成幾個知識點、能力點的教學,不要麵麵俱到,要落實到每節課,落實到具體的課堂和課後的訓練,做到人人過關。這樣,學生會感覺到學習就不是特別難的事,慢慢地就會培養起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

    2.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學生學習中的交流應該是多向的,不僅包括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應包括學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互動。那麽什麽樣的互動才是有效的互動呢?就內容來看,教學要求而學生又感興趣的,跟學生的生活或社會息息相關、學生又有一定知識基礎的內容是進行師生互動的最好內容,這樣的互動才有價值。就形式來看,獲得角色扮演、合作探究、辯論等幾種形式是最有效的,這幾種方式都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充當主人,滿足他們做自己的主人的欲望,此外,通過這些方式獲取的知識比老師灌輸給他們更容易讓他們記住,所以他們是很樂意接受的。

    3.使學習者對知識有真正的理解。學生是否對知識有真正的理解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而來判斷:能否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達所學的知識;能否基於這一知識做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能否運用這一知識解決變式問題;能否綜合幾方麵的相關知識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能否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

    教師在教學中則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才能促進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

    4.必須關注學習者對自己以及他人學習的反思。學習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擁有別人的知識,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習者要不斷監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進展與目標的差距,采取各種增進和幫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學習者還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等。

    5.應使學生獲得對該學科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積極的體驗會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的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並從學習中獲得興奮和快樂。而積極的體驗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之上,建立在學生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之上,建立在不斷的成功與進步之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錯誤應該得到允許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擊,學生的創造性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而不是忽略和抹殺。現代教學特別強調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在促進學生獲得對學科積極體驗的重要性和引導作用。

    第二節 教師職能和教學態度

    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職能在於啟迪、促進和發展人的精神世界。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是教學目的的貫徹者、文化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且還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學習環境的創造者。教育的有效性如何,關鍵因素是教師。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其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具有良好的教學態度和非凡的影響力,就會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教師的職能

    社會上各種職業均有其最基本的職能,那麽,教師職業的最基本職能是什麽呢?教師職業的任務是培養人才、育人,因而,教師職業的基本職能就應該是教書育人。所謂“教書育人”指的就是教師應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在教育及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把教學和教育結合起來,既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又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一代新人。

    高等學校教師之所以為教師就在於其是知識的載體,而且高等學校教師的知識不是零散的、雜亂的和通用的,而是係統的、規範化的和專門的。

    學術性是高等學校教師的基本特征,而教師的學術水平也就成為教師職業生涯的核心,所有的教師都應在其職業生涯中始終把自己當作學生。作為學者,他們必須繼續學習,並認真地、不斷地為拓展知識而工作。要成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看的就是其在學科知識的造詣,教師總是先被學術學科所規範,然後再憑借一係列的學術規範方法和技術,用學科知識規範學生。雖然教授們並非都是或應該是發表論文的科研人員,但是他們都應該是一流的學者。這意味著,他們應當與本專業的發展並進,了解本學科的文獻,並熟練地將信息傳播給學生。因此,教師應具有以下幾個基本職能:

    (一)教學

    教學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教學作為學術性事業,首先要求教師是一名學者,理解和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並廣泛涉獵,而學者不僅在發現真理,還在把新知識與他人分享,把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讓學生理解。實際上,教師的教學並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教師也在進行著知識的改造和擴展,所以,好的教學既能促進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又推動教師的知識發現。通過教學的學術活動,實現了知識的連續性,使得學術的薪火不絕。

    (二)研究

    大學是知識生產的重要場所,研究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中心,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從事學術研究,以專業的方式自由地探究,發現知識,追求真理。發現的學術水平,不但有助於知識的積累,而且發現的成果、發現的過程特別是發現的熱情有利於學校形成探究的精神和氛圍。這將激發教師的學術活力,使學校充滿生機。

    (三)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已是大學的重要職能,但重學術、輕實踐的價值觀使得高校教師並沒有完全把服務當作嚴肅的學術活動;實際上,高校教師的社會服務是其專業知識專業活動的一部分,是知識應用的學術水平。當今世界,社會、環境和人自身發展麵臨的難題迫切需要大學和教師走出象牙塔,以學術服務人類,而教師通過服務,不但將理論應用於實踐,而且實踐中的問題也會激發教師的探究精神和責任心,進行知識的發現和綜合。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